当代书评|寻找时间的精神和肉身——《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读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封面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西迁人心得体会1文/罗国雄
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危难之际,深处内地的古城乐山在祖国半壁河山陷入血海之际,也难偏安一隅,顷刻变成了抗战后方的一块热土。
她不仅为抗战倾力奉献盐、棉、纸、粮食、水泥、煤炭、酒精等战略物资,迅速参与修建乐西公路和三个机场等交通军事设施,先后贡献了十多万热血青年奔赴前线抗战,数千健儿为国捐躯。
更为难得的是,她敞开胸怀,接纳和新建了一批工矿企业,还为大迁徙的众多机关和文化教育单位提供了安身之所:财政部盐务总局迁驻五通桥三年,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一万六千多箱国宝秘藏乐山安谷、峨眉,马一浮在乌尤山创办复性书院,熊十力到五通桥黄海化工社设帐讲哲学,山东图书馆文物寄存于凌云山大佛寺,国立武汉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江苏蚕丝专科学校等西迁乐山八年,四川大学南迁峨眉四载……
追根溯源,乐山是以成都平原为起点辐射的 “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镇,有水陆交通之利,又有丘陵山地的屏障,在这个非常时期,自然就成了一座文化和实业避难的移民城市。这无异于在嘉州的灵山秀水之间,开辟了第二战场,为抗战积蓄和培植着物质与精神的有生力量。
龚静染最近出版的《西迁东还》,就是一本反映这段被人遗忘的抗战史中后方人物命运沉浮的书,共十五篇,勾连到数十位近现代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故事都发生在乐山这个当时的抗战文化副中心。
龚静染从小在乐山五通桥生长,加之他十多年前就涉猎地方历史题材的写作,查阅、考察和走访,做了大量的档案史料功课,出版过《桥滩记》《昨日的边城》《我们的小城》等“小城”叙事体的非虚构作品,持续而辛苦的积累为他走近这段历史和人物内心提供了回报的可能。
《西迁东还》是一本以人物为主的书,但是撷取哪些人物故事,涉及“为什么写作”这个最基本的伦理问题。西迁东还是一个大历史事件,涉及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当年的每一个人都为之牵动”。
据我所掌握的档案资料,这段历史牵涉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界名流不下百人。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评判,容易面面俱到,失之肤浅。这本书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和实业的薪火相传,关注一个时代共同的价值和情感。“集碎片为镜面,照出的是一时之俊彦。”
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南怀瑾、凌叔华、范旭东、侯德榜等一大批那个时代的民族精英代表,不远万里来到乐山,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做的都是传递文明火种,延续民族生存发展命脉,有未来眼光和世界眼光的大事。
通过写他们,“能够看到在纷乱、贫穷、焦灼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为,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希望,而那一段历史的闪光点也许就在他们身上。”我猜测,这样对时代人物标记,寻找灵魂资源的写作,或许更容易释放人性的光辉,更为深刻地阐释作者对自由精神的热爱,同时也会让他的写作之路更加宽阔。
确定了为什么写,就要回答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正如龚静染在序言中说,“写马一浮就会写到熊十力和贺昌群,写贺昌群就会自然写到叶圣陶,写叶圣陶就会写到朱东润,而这又牵扯到陈西滢,当然就有了凌叔华、竺可桢等人的出场。”始终有一条历史线索在背后贯穿,把他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在如何写上,他也有两点心得:“一是在材料上需要有大量真实鲜活的细节,挖掘得越深越好;二是写作中应怀有‘小人物之心’,小人物才代表众生之相,才能体现真实的人世。前者是文本价值,后者是写作态度。就后者而言,文字的悲悯和谦卑,似乎更合我意。”
在哲学层面上,写作无外乎经验、先验和超验。越是小我的,就越是大我的。对人性的挖掘,把个人的经验写成人类的经验,把社会的经验写成时代的经验,把民族的经验写成世界的经验,这些都是伟大作品的共性。于小我中写作大我,才是真正的大师。
譬如他写朱东润,就给我们展现了现实中的“围城”和“小世界”(戴维·洛奇),还原了一段昔日高校和学术圈的派系斗争往事。没有个性和陋习的事物是不可信的,“而朱东润借她来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不认同,文学与现实有时可以水乳交融,有时也可以势不两立,作为一个独立于乱世的书写者,朱东润做到了。”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
“历史总是迷雾重重,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迷失的讲述者,这是我写这本书时面临的困境,在历史叙事中如履薄冰。”这一点,我在读马一浮的故事时深有同感。7岁,三姐夭折;11岁,痛失母爱;18岁没了二姐,19岁丧父;20岁,结婚不到三年的妻子病故,遂终身不娶:“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51岁,照料生活起居的大姐也去世了,马一浮在大恸中写道:“乃今而后,予天属之亲顿尽,其于斯世,真为畸零之人矣。”就是这个畸零之人,1939年辗转到四川乌尤山创办复性书院,苦修八年,最终成就一代儒宗的地位。留下“润到琴书衣袂冷”的思想和精神,即使灵魂化作东海的一滴水,也有着大海一样激荡的孤独。
一个人童年生活的家乡,是生命的出发点,也是归属地。而龚静染却说,“虽然离这段历史很近,但实际我在很多年中都非常陌生,这样的历史缺失是不可思议的,但它就真实地发生了。”这在著名报人朱学东的读后感中也得到了印证:“读完《西迁东还》,抹去记忆的尘封,以抗战乐山时期人与事的特定视角,还原了一段被人无视遗忘的历史,史料详实,文笔流畅,三观正。”希望龚静染继续根植于家乡的这片厚土,把更多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交流和碰撞产生的真实的,可以平视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莉兹·埃弗斯的《时间简史》阐释了时间的物质性,但我认为时间也有精神性,因为只有人类才有时间概念,只有人类才会追问时间的本质意义所在。即使物质的时间流逝一去不返,但人类所创造的有价值的精神,却是神圣和永恒不灭的。
迈克尔·卡哈纳说:“情景记忆理论认为,人们在想起一件事的同时,也会回忆起当时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并将当时背景与现在的背景结合起来,变成现在背景的一部分。
《西迁东还》正是通过“乱世问学”、“西迁往事”、“流寓生涯”、“困厄求生” 四个子题,十五篇章,编织和重现了一幅生动的抗战后方播迁文明火种的时间和人物画卷。
读完它,我掩卷沉思,恍惚来到了那个战争背景下的古城乐山,在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清辉映照下,看见岷江、大渡河、青衣江逆流而上,挟裹着八十年前的峥嵘岁月,把卓异于今日的人文气质和铮铮风骨汇聚到乐山大佛脚下,雪泥鸿爪,慢慢恢复时间的精神和肉身,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我会想起许多与那些大师们相关的各种时间、地点,仿佛那些事件也正在栩栩如生地发生。我在精神上回到了过去,而我仍然站在当下。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说,“时间对于人的作用,是唤醒意识。人只有借时间和空间的坐标,在拥有自我意识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醒来。”《西迁东还》或许能让浮躁人生少一点功利,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理想信念的定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西迁人心得体会2【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传承西迁精神 书写青春华章
——西安交大航天学院博士航空宇航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侧记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昱含
近3年来,参研国家重大课题48项、省部级课题2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9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项……这些亮眼的成绩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简称“航天学院”)博士航空宇航党支部的34名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博士航空宇航党支部迸发出强劲的奋斗动能——重型燃气轮机、空间高精度压电作动器等国之重器上凝聚着支部成员的心血,“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舞台上闪耀着支部成员的身影……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这一群博士生党员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的时代使命:立足“四个面向”,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将西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交大西迁凝聚着交大人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西迁精神是西安交大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西迁老教授的交流互动是近距离学习、感悟西迁精神的良好机会。
自2017年以来,博士航空宇航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参观西迁纪念馆,组织慰问离退休西迁老教授活动,让支部成员从西迁前辈讲述的西迁故事中感悟爱国奋斗情怀。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让90岁高龄的穆霞英老教授激动不已,陈绍汀、楼志文老教授回忆西迁奋斗史时如数家珍……”支部党员张维说,“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爱国爱党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激励我们要勇做西迁精神新传人,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支部以“三会一课”为载体,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研修营中,分别前往井冈山、延安、兰考等地参观学习,淬炼党性修养,厚植为民情怀,将西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
支部党员周仕琪在参加“两弹城”之行后感触颇深:“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的志气,专注科研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一份力。”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多样化、多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涵育了这群博士生党员的家国情怀,他们纷纷表示,只有把自身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相统一,把自己的奋斗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
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与力量
大国重器中,也不乏博士航空宇航党支部成员的身影。在“先进重型燃气轮机制造基础研究”等项目上,支部多名成员攻克了先进重型燃气轮机高温叶片的热障涂层制备等技术难题,为国内首台自主研发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点火和满负荷运转作出实质性贡献;支部多名成员还解决了星间激光通信指向控制、高精度型面调节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其相关成果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项成果均入选2020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支部成员宋思扬瞄准卫星载荷高精度调整的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了空间高精度驱动控制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获得第四届、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被评为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支部书记周启航面向国家两机专项重大需求,以石墨烯为增强相颠覆性提升材料性能,获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
3年来,支部成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16篇,其中最具学术影响力期刊论文46篇,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论文40篇,EI、核心收录论文3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9项;远赴俄罗斯、日本、希腊、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8人次。如今的博士航空宇航党支部已成为学院科研的一股中坚力量。
疫情期间,支部成员贾鹏锴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发布《陕西学联致全省学生关于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倡议书》,号召广大同学科学防疫,合理规划居家学习生活,被各高校广泛转载。在脱贫攻坚阶段,支部成员积极为学校对口扶贫县陕西平利县、云南施甸县的脱贫工作建言献策,并累计捐款8500元。孙帆是航天学院博士航空宇航党支部的一名新党员,在支部优秀党员的带领和鼓励下,他参加了美国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并斩获多项世界冠军。
航空宇航博士党支部在2021年成为全国高校百个样板支部。支部书记周启航说:“作为博士党员,我们要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现先进性,在不断突破中践行、传承西迁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动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与力量。”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7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西迁人心得体会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首次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召开。校党委书记张迈曾开场便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进行一次思想的涤荡,共同牢记历史、砥砺思想灵魂、汲取能量干劲、对照检查作风、继承优良传统、当好西迁传人,班子成员要做率先垂范者。”
常委会首项议题就是交流做好西迁精神新传人的心得体会。张迈曾理解,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奋斗,做好西迁精神新传人,就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奋斗拼搏的幸福享受、共担大任的合作精神、砥砺奋进的形象品质勇于建功立业,做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者。
他的话引起班子成员的强烈共鸣,纷纷以如何实干来回应作为西迁精神新传人的使命担当。校长王树国表示:“西安交大人的2018年成果丰硕、令人振奋,交大人更有底气、有自信创造新贡献。2019年,学校即将入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也是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攻坚之年。我们有经验、有信心,从西迁历史中汲取力量,全力建设好新的家园。”
坚持“三个面向”,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王铁军谈道,交大西迁人在西部开办了多个国家急需的尖端专业,创造了多个国际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学校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政府、企业需求,特别是在前沿领域开辟新方向、贡献新技术;分管外事工作的副校长席光表示,交大人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谋划工作,与创新港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与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发展结合起来,贡献高校智慧和方案。
一番热烈讨论后,时间已近12点,常委会、全委会成员一起步入交大西迁博物馆展厅,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前,再次回味西迁人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升华凝聚新时代做好西迁新传人的意志共识。
溯源厅中,在盛宣怀上书请命“兴学强国”主办南洋公学的雕像前,副校长郑庆华有感而发:“交通大学为历史而生、为民族而生,国家需求就是我们的办学方向,这应该是我们始终不忘的初心,特别是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应代代相承、矢志不渝。”
西迁厅中,63年前彭康校长带队选校址的老照片,让大家不由联想到如今的创新港建设现场。“从破土动工到新校建成不到一年时间,如今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同样需要这种意志、魄力和决心,我们现在的条件更好了,应该贡献更大的业绩。”副校长荣命哲表示。情景再现的草棚大礼堂把大家拉回到迁校建校初期的岁月,副校长颜虹感慨道:“只争朝夕,那时候交大人就是这么干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发扬这种奋斗精神。”
致远厅中,大家看到“西迁人”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人民大会堂的照片、看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拔地而起的影像,难掩激动与自豪。“每到博物馆里参观学习一次,都会有新的更深的体会,不仅是感慨和感动,更是感恩和鞭策,我们要把这种思想洗礼不断转化为前进动力!”党委常委张定红表示。
船到中流帆更劲,人到半山志愈坚。张迈曾信心满满:“这正是西安交大人从西迁创业史中传承汲取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新的一年,我们要带着交大人独特的精神密码再出发,从西迁初心中汲取追梦奋进的磅礴力量。”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25日第3版
上一篇:个人十九精神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下一篇:英语培训总结心得体会,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