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是民心所向——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一点体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年日报广西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全面现代化的定纲指向。《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十大报告》这项决策部署,说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心坎上。因为经过五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是农村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所以已经是农村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因为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来,“三农”工作更加被提到党和国家政策“重中之重”的位置,它不仅推动着“三农”发展的机遇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促进着整个社会经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以及整个社会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广大人民幸福生活的不断提高息息相关。这个新形势,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两江镇农村干部群众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村庄和个人的发展变化,激发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认同和执行自觉性的极大提高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南宁市武鸣区两江镇地处武鸣区东北部,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42916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在武鸣区居中等水平。2021年以来,两江镇党委政府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市、区部署,在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立即将工作重点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步”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注: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以“塑造乡村‘形实魂’,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善治活动,用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羸得民心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五个方面高度认同::

(一)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的坚强引领。在2020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697户2250人全部实现脱贫之后,该镇立即聚焦家庭持续稳定增收产业这个核心,将产业振兴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乡村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抓实抓细农户增收骨干产业项目的指导和扶助,在进一步巩固全镇的县域特色产业和两江社区的杨梅、福江村的旱藕粉、培群村的火龙果等14个行政村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础上,实施扩种了50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实施“万亩油茶基地”、100多亩杨梅树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使包括脱贫农户在内的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稳过渡。

(二)乡村振兴是耕地保护的可靠保障。乡村要谋求振兴发展,需要在保障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化的耕地保护利用,保障耕地能够维持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必须是良田”(注1)等要求,在全镇已建有3.7万亩农田基础上,又开启1000多亩旱地改为水田的良田建设治理计划,目前已改完850亩并已全部种上水稻。预计明年全部“旱改水”计划完成后,将有效提升这些耕地的品质,极大增加这些良田的产出,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实施,确保农民稳定增产增收。

(三)乡村振兴是防止返贫的根本措施。该镇将动态监测和社会救助帮扶机制落实到位。2021年以来,全镇城乡低保兜底总人数达到954户2098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50脱贫户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做到“应养尽养”;落实持有残疾证1302位残疾人的关爱扶助工作;给刚脱贫困难户子女享受职业学历教育“雨露扶助计划”的109名学生发放扶助金。这些政策的落实,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缩小农村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

(四)乡村振兴是社会法治的巨大推力。该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习惯的同时。深入开展对赌博泛滥、吸毒贩毒、信神信鬼、送礼盛行、偷盗偷窃、矛盾纠纷、不法传销、网络诈骗、黑恶势力等不良民风民俗进行整治。大力将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将农耕、孝廉、书画、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要素融合到深化乡风民俗建设中去,农村陈规陋习明显减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成为主导全镇新风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五)乡村振兴是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2020年以来,两江镇强化以清洁、升级、文化“三个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广泛推进项目建设和环境整治,务实转变乡村生产方式,改善乡村生产条件,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丰富生态乡村内涵。如今,走进两江镇各村屯,近处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远处是大明山绿带绵延、云雾缭绕,令人心旷神怡,特色生态乡村美景尽收眼底。该镇英俊村先后获得南宁市2020年“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021年“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全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喜笑颜开。

从两江镇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认同和执行自觉性的极大提高的可喜局面,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一步部署,更加彰显了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更加体现了党中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执政理念,更加反映了党中央“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注2)的民意决策精神, 我们完全相信,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坚强领导,有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的亿万农民群众,《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一定能够胜利实现。(韦绍行)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奋勇前进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具有里程碑、全局性、历史性意义。学习全会精神,有三点心得体会。

一、乘势而上,在深刻认识历史方向和发展大势中定好自己的位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的一脉相承,为我们立足“十四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是党的路线方针在农村的执行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必须找准定位、认清使命,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用忠诚、智慧、实干书写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绚丽篇章,在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交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建功立业。

二、坚定自信,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中走好自己的路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回首“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实践证明,保持战略定力,走好自己的路,才能砥砺奋进、御风前行。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新蓝图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同扎实做好年底收口工作、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同提前谋划明年以及“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落实的具体举措、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确保“十三五”收好官、“十四五”开好局。

三、担当实干,在正确把握奋斗目标和发展举措中办好自己的事

  回望“十三五”时期,交口乡党委、政府在灵石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坚持“一轴三区”发展布局,统筹推进工业振兴区、农牧发展区、宜居生活区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在2016年、2017年、2019年度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优胜乡镇荣誉。但同时,对标“十四五”时期“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目标,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无论是产业转型发展,还是农业农村改革,无论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我们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问心无愧的答卷。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岁华诞,中国也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为全县高质量转型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灵石县交口乡党委书记

张志亮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3

文/浦绍东(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村干部)

一、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村地区深远广大、地广人稀,然而,土地类型却以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极为匮乏;再加上农用地转用条件过多、审批复杂,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标准又太严等因素限制,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存在规模瓶颈。比如,某地现阶段的土地政策,在耕地中严禁修建产业路和人行便道,现有的基础条件又远远满足不了中大型农机器械的进场条件,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提不上来,小农经济式经营仍是主流,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耕地用途太过单一。现阶段,耕地的用途太窄,管制太紧,可耕作的作物种类太少。如《土地管理条例》规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耕地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然而,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很多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收益太少,且与农民意愿相悖。如某地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大部分耕地海拔高、坡度大,粮、油等传统作物耕种难度大、成本高、产出低;与之相比,种植黄桃、高山茶等经果林更合适、效益更高;然而,受耕地政策限制,往往难以大规模推广,导致地区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三、产权流转机制不够成熟。虽然很多地方都在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有的甚至开展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试点工作,致力于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全面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然而,目前农村地区耕地撂荒、农房空置、四荒地闲置等现象仍旧普遍,“三变”改革进度缓慢。这是因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还不成熟,缺乏政策保障,农民出于安全考虑,宁将三资闲置、也不愿交易流转,企业、大户想要流转,也因害怕土地纠纷而止步不前。

四、产业扶持政策不够有力。一是缺乏对规模化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如某乡镇想扩大某一规模产业的经济效益,计划修建配套基础设施,然而,由于缺少配套扶持资金,只能多花时间、多找机会四处整合零散资金,分批推进基础建设,短时间内就难以看到整体效益,即零散资金的使用效益小于专项扶持资金,呈现出“1+1<2”的态势。二是金融帮扶政策标准太高,缺乏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对外招商引资较为困难,因此,与依靠外界资本相比,扶持本地大户或企业更能振兴乡村。然而,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本地企业也“难为无米之炊”。

五、农文旅融合支持力度不够。如某地为煤炭资源型城镇,煤矿关停后,工业经济停滞,经济发展主要定位在壮大农文旅产业上。然而,在农业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种提升、农技指导、播种收割、加工销售等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还比较匮乏,没有专业的农业服务企业或团队驻镇。在文旅方面,上级支持主要在建设和提升红色文化设施上,娱乐休闲方面的支持力度则较小,政策没有体现文旅融合,导致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后劲不足,游客群体主要还是体制内部的同志,这种旅游不是面向社会的、群众自发的,不具备可持续性。

六、产业优化提升不够。一是政策上缺乏对“小作坊”式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容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池有限,所以主要依靠“小作坊”式的加工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然而,由于行业标准太高、审批复杂,这些“小作坊”式的加工产品很难获准流入市场。如某地发展有万亩方竹林,镇村筹资购置了真空包装设备,建成方竹笋生产线1条,然而,由于厂房基础条件差、规模不够等原因,即便卫生达标,食品品质毫无问题,产品也无法获准流入市场,只能依靠内部消化。二是受平台限制,地方尤其是基层自发进行品牌打造较为困难。如某地拥有糯玉米、高山稻、方竹笋、中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虽然政府举全镇智力发声宣传,但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声音却仍然“石沉大海”,到区级便已微不可查,更传不到市级、全国。较为响亮的品牌,都要举全区之力支持,才能走得相对较远。

七、组织引领不够有效。当前,虽然我们把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但更多的工作是偏向于建强基层组织,仅仅满足于发挥基层组织的保障作用,引领带动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好。比如,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对市场变化的感知不够敏锐,发展产业往往遵循故有经验,不能适时调整。如某养殖户因去年年初养猪收益高,便自发扩大养殖规模,谁知年底猪价大跌,亏损严重,基层组织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就没有发挥到位。

八、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当前,承担乡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的载体主要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然而,大部分村缺乏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且过于依赖政府工程投资,或产品销售过于依赖内部消化,参与市场竞争不够,缺乏自主生存发展能力。比如,某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承接政府劳务项目,一旦项目稀缺,收入便会大幅下降;再如,某村以加工销售生态大米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没有竞争优势,市场迟迟打不开,主要还是靠兄弟单位内部消化,一旦内部需求收缩,将面临生存困境。

九、乡村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乡村极度缺乏懂“三农”的专业人才,负责乡村发展任务的基层干部,对于发展壮大乡村经济,要么主动不足,存在“等靠要”思维惯性,要么没有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以至于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就业渠道单一,青壮年劳动力不得已外出就业,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大量外流,导致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等后劲严重不足。

十、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从基层干部的角度看,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级检查较为频繁,激励性政策又比较缺乏,呈现出“考核有余,激励不足”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干部谋划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缺乏集体经济与村干部收入挂钩机制,村干部对于本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往往“催一下、动一下”,主动谋划不足。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他们参与共商共建的意识还不够,只是被动的等待政策,或者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至于难以形成乡村发展合力。比如,不愿参与集体经济发展谋划,觉得那是村委会的事,与自己无关;或者不愿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大户,或者漫天要价、毫无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