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第29讲心得体会,最新精选

“自律”的真相2(一位父亲的教育心得/29),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思考的力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29讲心得体会1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思辨篇之十二

在《自律的真相1》(心得/26)中,我们了解到万事万物都脱离不了“熵增”魔咒,不加以干涉和规划,所有事物都会趋于混乱和无序化。生而有之的人性弱点也是如此,趋利避害,轻松慵懒,不愿付出但想让自己过的舒服,这就是人性。

但作为整个“熵增”宇宙中的少量生命系统却是唯一的异类,他们深知生命的进化,文明的发展必然不能在混乱和无序的消亡中进行,所以生命系统不断的反抗和抵挡熵增,让衰败延缓,让发展有规律,保持有序,甚至让无序重回有序,她们以负熵(即熵减)延续生命,开拓文明。

人类也是如此,我们深知人性的弱点,便创造了西方的“七宗罪”和东方的“贪嗔痴”,并以此为戒。我们倡导勤奋、律己、规律和发展,来对抗人性中的懒惰和散漫。“自律”便是我们为了对抗人格品质中的熵增,从遵循法纪到道德习俗的一种自我约束。

具体到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拥有自律的品质呢?

严管逼迫和顺其自然,两个都不靠谱。

1)在笔者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那个年代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和体罚惩戒下,慢慢长大的。现如今我已过四十,但回想起成长的经历,对父母那时候的做法对现在的我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却觉得微乎其微。

《正面管教》里曾提到,被严厉管教和惩罚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会有4R反应,分别是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和退缩(Retreat)。我小时候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仍然悄悄在被窝里看小说,或者偷偷在门缝处看电视,就是一种退缩的表现。而现在的孩子很多在考上大学后便一蹶不振,学习状态一路下滑,即是对小时候父母严管逼迫的一种报复反叛

如果你的孩子韧性强,毅力够,通过严厉的管教和惩罚,成绩或许可以逼出来,但自律,永远逼不出来。

2)还有一部分家长,推崇快乐教育,“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是他们的口头禅。于是对孩子的管教完全放手,一切顺着孩子的意,没有底线和原则的满足孩子哪怕无理的要求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初期,他们发育不成熟,思维不完善,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区分好坏善恶,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对这一阶段的孩子,一些父母放任自流,想要什么就买,想做什么就做,没有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自我和他人,也没有教会他们遵守基本的道德底线和规矩守则。

这样的顺其自然其实就是一种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要说不可能拥有“自律”的品质,甚至比自律低得多的基本道德感他们都不会有。他们长大后只能是一群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公主少爷”。

自律其实是一种反人性的习惯养成。

人性本就懒惰散漫,不想付出却能有收获,那么自律在形成之初一定是反人性的,既然是反人性,那肯定要有人逼一下才能成型。

孩子想玩游戏,但是大人制定时间规则,让他只玩半小时;孩子作息不规律,但是大人严格打表,让他按时睡觉;孩子写作业弯腰驼背,但是大人时刻提醒,让他注意身体姿势。

你看,在自律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如果你不逼孩子,玩游戏就会玩到天荒地老;睡觉要玩到眼皮打架;小学毕业就成了近视眼。所以自律一定是家长逼出来的。

但这里的“逼”不同于上文的管教和惩罚,是要讲究方法的,它更接近于一种在认知上达成共识的约束,并且有着积极的正向反馈。具体方法归纳为三点:

1)让孩子理解规则,达成共识。

理解规则其实就是讲道理,为什么自律,自律有什么好处,在哪些方面自律,如何自律。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做,差别无非是说得多还是说得少,道理讲得深还是讲得浅。但往往孩子听懂了你的道理,理解了规则,却迟迟无法和你达成共识。

那我们就重点探讨怎样和孩子达成共识,其实这个问题的最大障碍是你的道理只是道理,孩子完全不能感同身受,不能引起共鸣,就达不成共识。这样就要求我们讲的道理需要活生生的发生在他的身边甚至他的身上,有细节有血肉有后果

我曾经一度苦恼于儿子的姿势体态,写作业爬在桌上,头和肩膀往左前倾,头几乎要挨着手臂;走路垫脚,弯腰驼背,两肩含胸。道理讲了无数次,听进去了,但做不到,因为他感受不到现在对身体的放任会在将来带给他怎样的影响。

于是整整一个星期,他放学后我不再开车接他,而是跟他一起走路回家(学校离家2公里),并不是要训练他的走路姿势,而是带他看,看形形色色的路人,同行的,擦肩而过的,学生老师,接孩子的家长,买菜的中年人,扫地的清洁工......儿子渐渐发现绝大多数人走路的姿态都没有问题,或昂首挺胸,大步流星,或手脚舒展,闲庭信步。偶尔也会看见姿态不好的,驼背的、摆肩的、斜胯的,但中老年人居多,他们佝偻着在人群行走,显得格外醒目。

儿子看了一周,似乎看进去了(我想大概是看到了以后自己的样子),主动要求学期结束前都自己走,边看边提醒自己的走路姿势,现在基本是正常状态了。

当孩子理解了规则并真正和你达成了共识,他会从心底里认同自律在某些方面的作用,从而有了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行为动力,这正是自律的开始。

2)让孩子体会到执行规则的正反馈。

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和赞美,哪怕孩子取得的进步在你眼里微不足道,甚至没有进步(只是没有退步),都可以鼓励和表扬他,一味的责备和贬损只能让他泄掉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

只要他理解规则,有自律的自我意识,并在往正确的方向走,哪怕短时间看不到积极的成果,我们也要“人为”的给他制造成果。可以以两个月或者半学期作为一个时间段,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段时间他的学习状态和自律的进程。在制定计划上遵循“N+1”的模式,把大目标划分为N个小目标,标准定低一点,更细节一点,难度上刚好超过他现在的状态,这样的+1他可以达到,也愿意努力。

更关键的是,在每一个+1的目标实现时都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可以是一份承诺,也可以是一个玩具。这样,孩子在形成自律的每一步上都有盼头,也会努力达到下一个目标。长此以往,他就会渐渐适应这种一步一梯的节奏。

3)当自律形成一种习惯,所有的艰难都会烟消云散。

自律一定是脱离外力引导的,严格地说,本文上述所讲的都只能叫“他律”。但“他律”却是自律的必经之路,因为熵增的客观规律带来的人性的弱点,也因为成长期的孩子不太可能自主的克服这些弱点。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通过细节化、临近态的道理让孩子与我们达成共识,从而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规范孩子的行为规则,并监督孩子一步一步执行下去,重要的是坚持。

而在这个过程中,家庭营造的“自律场景”也尤为关键,因为一个懒散、放任、无规则的家庭环境不可能给孩子带来身边细节化、临近态的自律启发。

综上所述,自律的进程如果是一条长线,那“他律”和“自律”的交界处就是线上的一个节点。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跨过这个点,时常在懊悔的回忆里自责。自律应该是人格品质中最难以达到的一个了,因为我们抵抗的是熵增的宇宙规律,你的自责恰恰源于生命系统独有的熵减属性在发挥作用。

但长线和节点无疑归属于量变质变的问题,在“他律”长时间的量的积累下,“自律”的质变必然到来。当他律形成了习惯,当行为因重复而固定,当我们悄然的跨过那个节点时,所有“他律”时期的艰辛便会烟消云散,因为以前难以做到的事已经成为了习惯。

你的生命将来到一个新的层面,你会充满活力,内心强大,淡定从容,感觉一切尽在掌握,这才是自律的真相。

人之所以为人,自律是最核心的品质。

第29讲心得体会2

近期,嘉祥县各级领导干部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县委依法治县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学习二十大精神·建设法治嘉祥”谈感悟谈体会的学习活动。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岗位职责,谈感悟、讲感想、说作为,共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依法治县中落地生根。

黄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徐邦辰

同筑法治长城 共享法治阳光

党的二十大奏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更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建设法治政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宣言。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基层的执行者,乡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提升,对于打通法治政府建设“最后一公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乡镇镇长,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法治宣传实效,充分了解群众普法的难点、痛点,让法治宣传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引导群众树立自觉守法的观念,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有力促进全镇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同筑法治长城,共享法治阳光。

第29讲心得体会3

称心如意的结果,从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抱着希望耐心等待,才有可能等来破茧成蝶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