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京剧的粗浅感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盛蕾京剧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京剧四年的心得体会1一、做一个谦虚的爱好者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学习京剧也不例外,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哲理。永远保持谦虚,才是不断学习进步的基础,一知半解,夜郎自大只会在学习的路上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二、京剧无须发展
电影《霸王别姬》有这么一句台词,“自打有唱戏的行当起,哪朝哪代也没有咱们京戏这么红过。”是的,一个特殊的时代成就了京剧。戏班里的学员不好好学戏,不会谈心谈话,拉过来就打,班舍唱戏也不偷工减料,他们没有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政府也没有拨发一分钱的“扶持资金”,那么,他们为什么都如此拼命,原因很简单,人要生存,戏唱不好就没饭吃,百十号人全仗着台柱子生存,生死存亡全在一人身上,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想不成角都没办法。今天,那个剧团的主角有这样的压力。传承与发展,毫无疑问,传承在先,有了传承,再谈发展,残酷的体制,造就了京剧艺术的辉煌,今天这种残酷的体制没了,当然那种发展的环境也就没了,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前人生存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创造的艺术,今人只要通过吃苦,便可以传承,遗憾的是,人一旦生存有了保障,谁还去吃苦呢!所以,传承堪忧,何谈发展?撇开传承谈发展,就是皇帝的新装,自欺欺人,仅此而已。
三、独有的表演体系
人们习惯把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戏剧家),布莱希特(德国戏剧家),梅兰芳为代表的三种表演体系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个人认为,这种观点不是非常合适,有了类比的思想,就容易误入非黑即白的死胡同,下意识的就会“找不同”,歌剧要在舞台出现一匹马,则是会牵来一匹真马,而京剧则是找来一支马鞭,就说歌剧写实,而京剧写意,歌剧舞台上的桌椅就是指桌椅,京剧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替代山、楼、床、门,但是,有时一桌二椅就是代表现实的桌椅,外国人说京剧发声不科学,以前的琴师不识谱等,所以我认为京剧是一种独有的表演体系,不能进行类比。
四、一种互动游戏
谈及京剧,我们很多时候谈论的是演员、道具、服装、伴奏等,而很少谈及观众,其实,观众是京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风格的剧院,坐在太师椅上,磕着瓜子,喝着茶,突然“角儿”出来在九龙口站定,观众异口同声的一声叫好,好像事先商量过一样,演员听着高兴,心想今天一定要好好卖卖力气;在剧院里起哄、喝倒彩似乎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现象,在以前的京剧剧场,这样情况则经常出现,演员调门低,叫小番唱不上去,有时反倒会成为“卖点”,有些观众《坐宫》倒背如流,整折戏都可以不听,就听一句上不去的“叫小番”,喝个倒彩,就图一乐,当然作为演员也非常包容,并不认为观众不尊重自己,观众为韩琦作难自刎的命运而叹气惋惜,却为演员扎实的僵尸技巧而拍手叫好,这样乐趣,在电视机前是体会不到的。
学京剧四年的心得体会2杨家三代演出《定军山》黄忠一角。
开栏的话:
从今天起,本报文化新闻部策划推出“五四青年说”专栏,聚焦文化领域里有代表性的青年文艺创作人才,通过他们奋斗成长的故事,展现当代文艺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反映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青年说
学京剧就是痛并快乐着,吃多大苦就能有多大成就。我们赶上了好的时代,更应该用一生去坚守它。
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杨少彭和父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乃彭节日无歇,他们正在备战纪念杨宝森诞辰110周年演唱会的节目。“一轮明月”是一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而对于杨家四代人来说,京剧就是他们心中的“一轮明月”。
杨少彭说,杨家与京剧结缘是他爷爷辈的事了。他的爷爷和大爷爷是天津有名的票友,他家开设的“杨家票房”在天津颇为知名。因为“杨家票房”,带动着他们那条胡同里的人都爱上了京剧,好几个孩子因此进了京剧行。
学京剧是一门苦差事。杨乃彭说,他当年吃过的苦,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倒仓”六年,他每天早晨四点起来喊嗓子,风雨无阻。后来成为职业演员后,又在上世纪后期经历了京剧最低谷的时期,所以,他压根儿不想让儿子杨少彭再干这一行。
可是,从小在京剧院泡大的杨少彭,耳濡目染之下对京剧别有一份感情。十二岁的时候,看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去考天津戏校了,他也要去。不管父亲怎么说,但懵懂少年光想着翻跟头、练把式有趣好玩,说什么都要试试。无奈之下,杨乃彭就教了他一段戏,并事先声明,不会找人说情,能考上就上,考不上还得回来好好学习。没想到,这一试还真就考上了。不过,父亲是杨派老生,他却学了武生去翻跟头。
父亲对他说,既然考上了就得认真,要吃苦,别人练一遍,你至少要练三遍,不刻苦不练功不能成为好角儿。从小要强的杨少彭,在学习期间,真的是按照父亲的叮嘱,别人练一遍他练三遍。特别苦、特别累的时候,也后悔过当初为什么不听爸妈的话,非得干这一行。
有天赋又有父亲的培养,杨少彭的从艺之路比许多人都顺遂。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期间,父亲还亲自担任老师教他老生戏,慢慢向老生行当发展。他1997年毕业后直接进入北京京剧院,2001年就获得央视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金奖,在年轻京剧演员中颇为出挑。
一颗明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的时候,一场意料之外的波折却给他按了“暂停键”。
2003年,杨少彭查出了丙型肝炎。治疗期间常常高烧不退,两年时间瘦了三十斤,京剧演员最珍视的嗓子也没了,“那时候觉得要是唱不了戏,自己的人生也就完了”,杨少彭现在回忆起当时的状况还心有余悸。看着心灰意冷的他,父母不放心,干脆搬来北京陪他。病治好了,父亲每天给他吊嗓子,高调门的唱不了,就先唱低调门的。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他像是一个学生,重新学习了一遍京剧。
大病初愈后,杨少彭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是在石家庄。虽然主办方只要求唱一折《四郎探母》的“回令”,但他站在台上两条腿直打哆嗦,气力也不够使。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他当时心里的那种绝望。既然急不得,那就慢下来,接着每天吊嗓子。等他再回到剧院时,老师们惊奇地发现,他这一病,怎么嗓子倒比以前好了!
重新回到舞台上的杨少彭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对这门艺术的热爱,这大概就是“因祸得福”吧!2014年,他参加新创剧目《屈原》的演出,他塑造的屈原形象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他的事业迎来更大的发展。
虽然来自外界的赞许不少,可是一向对杨少彭严格要求的父亲却从没夸过他。教别的学生时,父亲还有所顾忌,可到了他这儿,怎么重怎么说。杨少彭说,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大的肯定就是:“我现在看你像个唱戏的了。”
作为京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乃彭,最大的心愿是能够把杨派老生一代代传承下去。当他看到杨少彭的儿子、自己的小孙子佑佑两岁多就能哼唱“一轮明月”时,老爷子心里开始痒痒了,原本不想让儿孙们吃苦的他,下决心再培养一个“杨少彭”出来!杨少彭说,佑佑确实比我有天赋,给他说戏超不过三遍,他就能掌握得差不多了。学京剧就是痛并快乐着,吃多大苦就能有多大成就。我们赶上了好的时代,更应该用一生去坚守它。(牛春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京剧四年的心得体会3【编者按】“心澎湃,见不凡”【2017年度澎湃人物】由沃尔沃汽车首席特约呈现。
回顾2017年,在文化、艺术、音乐、电影、体育领域,我们选择了8位最具话题性的跨界人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无畏向前的澎湃之心,寻新不凡的突破精神。
王珮瑜近年来始终在探索试图用各种创新的方式架起京剧和年轻人之间的“桥梁”。她开过京剧公开课,做过京剧和吉他跨界演出,在京剧清音会中加入弹幕、实时直播等时尚元素;打造京昆演音会《乱弹·三月》,尝试VR版《游龙戏凤》等。她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我做的就是告诉大家京剧美好在哪里。
如果,你跟朋友谈某个“小鲜肉”,他也许不认识。但是,如果你跟他聊“瑜老板”,他可能会眉飞色舞地跟你分享,前几天他刚看过的一折戏。“王珮瑜,京剧院演员。”这是2017年,王珮瑜无论上哪个节目都会自报家门的“标配”。而她在节目上展示的“三级韵”和“京剧表情包”让许多人路转粉,更重要的是一改大众印象中国粹京剧的刻板印象。
2017年开了一个好头
出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童年记忆中免不了陪着爷爷、奶奶看戏的情景。长大后,娱乐的方式多了,渐渐地与戏曲的联系越来越疏远,而戏台下的观众逐渐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王珮瑜回忆起早年在戏校学习期间的实践演出,她说,当大幕拉开,看着台下上了年纪的观众时,她开始意识到京剧需要寻找自己的观众。
今年可谓是王珮瑜“最忙”的一年,从初次见她于《奇葩大会》,再就是《朗读者》《跨界歌王》《喝彩中华》等节目,一系列的“曝光”让梨园界的“瑜老板”芳名远播至对京剧不甚了解的年轻人。王珮瑜表示,今年完成了一次非常专业的大众平台的传播,而这是她多年来一直想做且努力的事情。同时在七八个节目露脸的王珮瑜看起来非常繁忙,背后可能有几十个节目发出的邀约。她表示,节目要传递的价值观和意义以及节目的受众群体是她考量是否上某个节目的原因。
“2017年开了一个好头。”王珮瑜说。在《奇葩大会》等节目的曝光为王珮瑜带来了粉丝,喜马拉雅为王珮瑜提供了一个知识传播的平台。两者互补的条件下,很多王珮瑜粉丝开始转化为京剧粉丝。近期,《京剧其实很好玩》在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获得“传统艺术TOP1”的成果足以证明。
《京剧其实很好玩》是喜马拉雅邀请王珮瑜在其平台做的一档京剧知识普及的音频。“实现了从一个纯粹京剧演员向教育者、传播者的身份转变,这个身份转变是基于内容的拓展。另外,看到很多人开始对戏曲有所关注,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王珮瑜说。
当被问及做京剧演员和京剧传播者有什么体会时,她说,京剧演员是专业,也是熟悉的领域。传播的工作是从专业延伸的一个身份,更需要多学习,“两个身份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所以都要做好。”
不需要解释,三五年后可能会有答案
当代很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不管是在传承、学戏还是演出,更多地是向过去经典致敬。王珮瑜解释,京剧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在形成初期也是通过不断创新以及学习其他艺术,才有今日的成就。她认为,京剧如果要展现生命力,必须将眼光放在未来。目前,她坚持一方面将经典的艺术、好的剧目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实现京剧艺术的当代化。
《老生常谈》京剧清音会和《乱弹·三月》京昆演音会都是王珮瑜个人符号较明显的演出。《乱弹·三月》是京剧音乐的变迁和发展,骨子里是传统的,形式是新的,以期完成一部主创们心中的京剧音乐史诗。《乱弹·三月》非常符合王珮瑜给自己的定位:温和改革、积极保守。王珮瑜说:“这台精致的演音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内容脱胎于京昆音乐,但又有别于传统京昆音乐的视听感觉。”
就在不久前,王珮瑜筹划已久的专辑也开始面世,据悉,在演出时就被抢购一空。她在专辑的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一张收录14段京剧传统老戏唱段;另一张以歌为主,收录《乱弹·三月》主题曲《牧羊人》、京昆合演原创剧目《春水渡》主题曲《春水误》、跨界大戏《文图会》主题曲《千山行》以及吉他京剧版《赵氏孤儿》。她解释说:“其实是卖老戏,顺便送歌。”
对于京剧艺术当代化,很多人提出不理解甚至是质疑。王珮瑜说,对于质疑不需要解释,这些努力可能在三五年后,或是十年后会带给大众不一样的面貌,这将是最好的答案。
“现阶段,最重要的是传播方式的创新,这也是我个人在做的比较实在的尝试。”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