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300字,最新合集

学习左宗棠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心得体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健康卡梅伦0j2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300字1

伟大的事业催生伟大的精神,同时它也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和推动源。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尤其需要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而爱国主义正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是民族凝聚力量之所在,创新力量之源泉,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

60年前,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此,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进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热情,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回顾这 6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态度。它包含了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的自豪感,对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的强烈愿望;对祖国其他同胞的强烈认同感。在我国现阶段,它包含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人民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等内容。

我认为爱国主义之所以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民族精神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民族认同意识和心理归宿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说明这点。在古代,有苏武牧羊、张赛出使西域,虽然他们历经坎坷,但是心始终归属于中华民族,这实际上就是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在现代,很多的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老年人,都希望回到祖国,叶落归根就是因为对民族的认同。有了民族认同意识,必然形成民族精神,它也是一种护卫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的持久的激情,特别是当民族利益和尊严受到威胁、侵害的时候,这种激情往往会非常强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不惜牺牲性命、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深沉的爱国激情,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也有无数为捍卫民族利益而付出生命代价的英雄;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内部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一种价值取向,由于民族存在认同意识,所以在民族内部,大家都是同胞,都是兄弟姐妹。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尽管如此,在遇到各种困难,特别是危难的时候各民族在民族内部都可以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意识,比如 2008 年的四川抗震救灾。当一个地方遇到灾难的时候,各地会自动、自发地产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会自觉自愿地伸出援手。这种援助是无私的,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2008 年的抗震救灾,全国各族激发出来的全民爱国热情,激发出来的民族内部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激情,令世界为之感动,这就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300字2

【研究心得】

作者:张晋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

我仅就知史爱国谈一点感悟。

晚清思想家、诗人龚自珍,是主张“更法”“改图”的改良主义先驱者。他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极力主张抵制外国侵略。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根据他的切身体会痛陈:“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读过这段文字,会对“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感到强烈震撼。我自己感同身受。

我出生在“九一八”事变前一年的沈阳市。在我读小学时,校长是日本人,他公然叫嚣,满洲国人不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是日本天照大神的子孙,而且是旁系子孙,嫡系子孙是日本大和民族。这种先去其史的奴化教育,正是要在小学生的心灵上撤去民族的防线,便于侵略者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毒害。龚自珍之所以把历史提高到保护国家、维持纲纪、延续教化、保护祖宗的高度,就在于历史是人的脊梁,是民族的灵魂;失去了历史,一个人的生命,或一个民族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正因如此,侵略者才在侵略一个国家之前要篡改、泯灭被侵略国家的历史,直到今天,这种恶劣的行径仍不时地在国际上出现。如:日本右翼势力为了掩盖侵华历史,不惜篡改历史教科书。台湾地区民进党为了“去中国化”也在篡改历史教科书。然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真相不因跳梁小丑的篡改而改变。

我在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伪满洲国生活了十五年。在这期间,日本侵略者用尽了政治的、军事的、司法的、教育的各种手段,都没有使东北人民忘记自己的祖宗和祖国。在我记忆中有一件事足以证明这一点。大约是在日伪统治东北的后期,电影院放映了一部电影名为《万世流芳》,是描写林则徐禁止鸦片、抗英战争的故事。电影中间有一个镜头,百姓给发配新疆的林则徐送行,林则徐号召大家爱国。其中一位送行者说,现在大家“白绞油”喝多了,连自己的祖宗都忘掉了。每逢电影演到这段的时候,全场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人就为了听这句话,多次看这部影片。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上映,是因为主题是反英。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或是出于其战争宣传需要,或是疏于审查,无意间给了观众一次抒发内心感情、无言抗争的机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大国,顷刻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次次的侵略战争造成一次次的割地赔款,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爱国者的奋斗目标。为了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自由民主,志士仁人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自我的壮烈牺牲唤起民族的觉醒。由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清廷下令逮捕谭嗣同等六人。当时有人力劝谭嗣同尽快躲避,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在狱中撰诗题壁,发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誓死变法的决心,不仅回击了清朝的顽固派,而且更加坚定了爱国的志士仁人反清的决心。

1905年8月,陈天华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曾反复交涉终究无效。他痛感国家失去独立的耻辱,悲愤之情无处发泄,愤而投海。作为一名革命者,陈天华曾撰写了一些号召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宣传品,如《猛回头》《警示钟》等。他在《绝命书》中表达了对国人的殷切希望,他说:“人皆以爱国为念,刻苦向学,以救国家,则十年二十年之后,未始不可转危为安。”周恩来总理曾赋诗赞美陈天华“难酬蹈海亦英雄”。

清朝覆亡前夕,1911年4月,革命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其中林觉民在牺牲前写下《与妻书》,表示他的牺牲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牺牲后,《与妻书》不胫而走,激励了大量爱国青年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林觉民的《与妻书》曾收入中学课本。

与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流血牺牲的英雄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清朝顽固统治者慈禧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发表的《罪己诏》中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寡廉鲜耻的卖国求生以求苟延残喘的行径,真是天人共愤。

此后,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党人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主动担负起其他任何阶级所未能完成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使民族面貌、国家面貌、人民面貌焕然一新。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一重要论述再次论证了研究历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知史与爱国的关系。

其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要分辨出忠与奸、顺与逆、善与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历史研究的是过去,但面对的是现实,甚至未来,它以确凿的规律引导大众革故鼎新地建设国家。因此,知史爱国是绝大部分熟悉历史的人的共性。古往今来,多少动人的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国家兴替,而且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国家改革和发展服务,使历史经验和智慧在与现实的结合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出古为今用的爱国强国的磅礴伟力。

其三,在当前充满了复杂斗争和尖锐利益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学习中外历史,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特别是从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中获得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盛结合起来,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利益的维护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四,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文化强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爱国主张,已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骨髓。爱国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其五,中国古代的一大贡献,是形成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传统,以史为鉴的思想家们提出并丰富了协和万邦、以亲九族的国策,使中华民族成为稳定的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其影响一直到今天。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责无旁贷。

以上可见,“知史爱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与道德并重的价值取向,我们要从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理解和贯彻“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8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300字3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大庆油田写过贺信,祝贺这个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发现60周年。今年10月21日,正在山东考察的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这是在新中国土地上崛起的另一个大油田。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回望“胜利”之路,可以收获诸多启迪。

从无到有的“胜利”之路

1961年4月16日,山东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一股黑褐色油柱从井管内喷涌而出,这是40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喷出的第一股工业油流。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石油资源极其稀缺。地质科研人员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苦苦寻觅。他们住牛棚,食野菜,饮苦水,在历经华一井到华七井的先后落空之后,终于等来了华八井的喜讯。

当年,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茫茫盐碱地上,钻井队工人靠人拉肩扛,把生产设备运送到井场。(资料图)

此后,几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大军扎营荒原,打响了胜利油田大会战。大庆油田王进喜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同样也是胜利油田无数“铁人”苦干实干的写照。汽车开不进井场,钻井队工人就手拉肩扛,拖运架设钢铁设备,把钻头插入大地深处。

1965年1月25日,位于胜利村的坨11井试油放喷,日产原油1134吨,这是全国第一口千吨井,彻底改写了“华北无油论”,胜利油田也由此得名。到1978年,胜利油田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这是1965年坨11井试油放喷时的壮观情景。(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点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每一个辉煌成就都浸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

科技创新的“胜利”之路

有人说,胜利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

胜利油田被称为石油地质的“大观园”,这里囊括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构造复杂,断层密布,就像“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勘探开发难度之大,为世界所公认。

针对胜利油田油藏“薄、小、碎、深”的特点,近年来,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出了多项勘探开发新技术。比如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就像给地层做“CT”,更容易锁定石油的“藏身之处”。领跑世界的化学驱油技术,相当于用扫帚将岩石缝隙中的石油“扫”出来,成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杀手锏”。

△这是富有机质纹层状细晶泥质灰岩。(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油田勘探与开发,越到后期,难度越大。“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是以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支点。

“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在勘探开发领域就有9项理论、18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碎盘子”里做勘探开发的胜利油田人,实现了“找得到、采得出、稳得住”。

60年来,胜利油田发现81个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12亿吨,约占同期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创造了老油田持续稳产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上个月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包括能源安全在内的各种安全。

绿色发展的“胜利”之路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一家企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经营的底色。

渤海莱州湾,碧水蓝天,群鸟飞翔,井架高耸。这是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呈现的景象。海油陆采,就是以建设人工岛的方式开采海滩石油。胜利油田的这个海油陆采平台,以清洁生产的方式,构建了和谐相处的生态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处黄河入海口的采油平台,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忙碌景象。为了保护好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将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300处油田生产设施全部关停退出,实施生态修复。

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胜利油田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促进碳中和。目前已在7个区块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增油10万吨。其中封存二氧化碳40万吨,可转化为碳交易产品。

胜利油田还持续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十四五”时期,新能源占比将由现在的5%提升到20%。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将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胜利油田在位于莱州湾的莱113区块实施CCUS项目(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既能解决采收率低等问题,又能封存二氧化碳,实现了全链条绿色生产。(总台记者张鹏拍摄)

走过一甲子的胜利油田,始终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立下赫赫战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胜利油田人将坚持改革创新,让老油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胜利”之路带给国人的启迪,仍在延续。

视频丨胜利油田一甲子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龚雪辉

主笔丨侯艳

播讲丨黎春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责编丨郁振一

视觉丨陈括 张晶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