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100字,最新精选

医学的本质与温度(一)——《医学的温度》读后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gogo897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100字1


《医学的温度》一书是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问题的思考结晶,书中厘清了很多关于医学的误区,呼吁医学应有温度和人文关怀。我读后深受启发和触动。正如作者所言:

医学的本质不在于简单的治病救人或延长寿命,而是帮助人体建立新的平衡,减轻病人的痛苦。在这个本质的要求下,我们应该认识到,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代表的过度医疗行为并不可取。同时,现代医学目前比较推崇的“技术至上论”,也违背了医学的本质,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为了解决目前医学遇到的一些问题,作者提出医学应该增加人文关怀,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说起现代医学,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会觉得它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那就应该讲究逻辑严谨、客观理性,容不得太多感性因素,所以,医学工作者的职责就应该是冷静地分析疾病,然后对症治疗。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们,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医学不应该只是冰冷的诊断和治疗,而应该有更多的温度和关怀。

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得很快,能治愈越来越多的疾病,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病床上得到解决。比如,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供需越来越不平衡,病人逐渐成了“病”,而不再是“人”,医生在生理上治愈疾病时,常常忽略了对病人心理上的关怀,因而,医生失去了很多患者的信赖。诸如此类的种种现象,都证明医学确实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温度。

对医学温度的倡导,可谓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因为包括医生群体在内,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病人,都会有求医问药的一天。医生和病人之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等,而这本书从医学的宗旨、目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医疗性价比等底层逻辑出发,为我们厘清了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误区。

这本书入选2020年度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类十大好书,也是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很多人读后都给予高度的评价。作为一名医生和医学学者,作者韩启德不仅有丰富的从医和医学研究经验,而且深具人文情怀,他常常从“医学的使命”这个角度,来思考医学的发展方向,对医学的现状进行反思。在这本书里,他以“医学的温度”为主题,阐述了对医学现状的种种看法,提醒我们应该认清医学的本质,让医学始终以病人为中心,既追求技术的进步,也重视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我对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医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过度治疗不可取?第二,“技术至上论”会给医学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第三,现代医学要如何增加人文关怀?

一、医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过度治疗不可取?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医学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可能很多人会说,医学的目的不就是治病救人吗?这个回答似乎天经地义,但其实没那么简单。

首先,“病”是什么本身就很难界定。艾滋病是病,新冠肺炎是病,这些都没有争议,但有些生理现象就很难判断,比如老人的骨质疏松是病吗?高血压是病吗?这就不好判断了。骨质疏松可以看作是人类正常的衰老现象,而很多高血压患者,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受到高血压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那对于他们来说,高血压能看作是一种病吗?所以仔细思考就能发现,到底什么是病本身就很难定义,所以也就不能简单地把“治病”当作医学的目的。

那么,医学的目的可以定义为延长生命吗?也不合适。人有生老病死,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作者认为,医学的任务只能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衰老本身不是疾病,医学也不可能阻止死亡的到来,在面对生存无望的病人时,如果为了延长短暂的生命,而给病人施加巨大的痛苦,这显然也和医学的本质相违背。

那么,医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作者看来,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生命则是各个部件之间动态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是绝对的。疾病和死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生命体验,医学不可能消灭它们,能做的只是帮助人们建立新的平衡,减轻病人的痛苦,而这才是医学的真正目的。

既然医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体建立平衡,减轻病人的痛苦,那么,医学就应该在这条路上一路向前。然而实际情况是,在追求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过度医疗的现象,其目的虽然是好的,但实际上并不可取,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同,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对抗疾病的一个好办法,它通过鉴别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在疾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将潜在的危险因素消灭。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作者用高血压和癌症的例子告诉我们,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很可能导致过度医疗的发生,并不一定能提升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

今天,慢性病是生命的头号杀手。慢性病之所以被称作慢性,是因为它一旦发作就很难彻底治愈。所以,为了应对慢性病,最好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就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具体方法就是“控制危险因素”。

那么,什么是危险因素呢?每种慢性病都有一定的发病概率,如果某种因素能让群体中疾病的发病概率提高,这种因素就叫做危险因素。相应地,如果能控制住这些危险因素,那么,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就会降低。比如,高血压就是一种典型的危险因素,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平时并没有症状或不适感,但高血压会显著提高一个人患上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高血压就是心脑血管病的一种危险因素。

既然知道它是危险因素,我们自然就会去想:为了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我们应该提前控制好高血压这个危险因素。没错,大量的研究表明,控制血压确实可以降低25%到30%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所以从人群的角度来看,针对高血压进行治疗肯定是有效果的。但关键的问题是,这项治疗的成本和收益是否相匹配?

比如,对中国4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来说,他们10年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最高在15%左右,降低30%的发生率,也就是把15%降低到10.5%。换句话说,如果有100个4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通过服用药物控制血压,在10年内理论上只会有4到5个人,因为控制血压而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另外95个人用不用药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而且,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血压标准是140/90毫米汞柱,血压比这个标准稍高10%左右,可以称作轻度高血压患者。而2012年一项针对轻度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他们经过了4到5年的降压药治疗,与不治疗组相比,总死亡率、冠心病发病率和脑卒中发病率,在统计学上都没有显著差别,而服药者中有9%的人,还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不得不中止治疗。

所以通过控制高血压来降低人群中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效果是比较有限的。而且,如果考虑到降压药的副作用和服药带来的经济负担,这种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意义,就更值得商榷了。如果不分实际情况,对血压超过标准值的人群一律进行降压治疗,就属于典型的过度治疗,这是不可取的。

同理,对癌症的过度治疗也是如此。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几种主要癌症的5年生存率,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都有显著提升,这种提升肯定离不开医学技术的进步,但作者同时指出,在超声、CT、核磁共振、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等先进诊断技术的使用下,很多原来没有症状的、难以发现的、进展很慢的和不会转移的“惰性癌症”被发现,这些“惰性癌症”患者的病情轻微,有的甚至在病人余生都不会引发症状和病痛,更不会致死。正是他们的存在,才整体拉升了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

一项韩国的临床调查研究就很能说明问题。从1993年起,因为在健康人群中普遍开展甲状腺超声检查,韩国甲状腺癌病人的数量迅速增加,到2011年共增长了15倍,然而在这期间,因患甲状腺癌而死亡的人数,却始终保持稳定。也就是说,新增的甲状腺癌病人,患的基本都是病情轻微,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病情表现的惰性甲状腺癌。但代价是,几乎所有被诊断出来的病人,都做了放射性治疗或者甲状腺切除手术,术后病人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其中,约有13%的人出现了各种副作用症状。

还有研究表明,如果对50岁的吸烟人群做肺部CT检查,会有50%的概率发现肺部存在结节,但按照人群10年死亡风险率推算,其中96.4%都不致命;就算是在不吸烟的人群中,CT筛检也有15%的概率发现肺部结节,但其中99.3%都不致命。作者还对比了肝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临床数据,总结出一个常见规律,那就是采用越先进的诊断技术,做越多的检查,就会发现越多的癌症病人,但全社会因患癌而死亡的总人数,却不会因为检查技术的进步而有明显改变。

所以,不管是对心脑血管病,还是癌症,虽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理论上能降低患病的风险,但针对这些疾病很容易出现过度治疗,这既会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负担,也会造成公共医疗资源的浪费,对社会整体福利产生负面影响。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病例具体分析,而不应该蜂拥而上地过度治疗。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100字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人们对疾病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病后的健康与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与患者也就有了利益关系。本文就来浅谈一下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并提出沟通方法与技巧,促成我国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医生与患者 沟通的重要性 方法与技巧

一、医患沟通的概念

医患沟通是一个外来语,一般释义有传播、传达、交流、联系。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之间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

二、医生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

1、现代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

自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法律意识增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观念、心理、需要、行为也在发生改变,当医疗机构被要求独立生存于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后,西方的思想观念和职业行为不得不随之发生改变,以往的无条件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被经济无形的手掌控着,不得不不关注经济之利以谋求发展。而患者和社会仍对医务人员抱守着“白衣天使”和“悬壶济世”的期盼,因此,医生与患者“天然盟友”的传统关系被打破,医患矛盾增加,医患纠纷频烦出现,医患关系变得不和谐起来。近年来,患者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生治病变得保守,而病人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

2、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快速地发展,临床医生对医疗仪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社会-心理-生理医生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的新模式使医患沟通比以往更显得尤为重要。

3、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患者是医院发展的基础要素,一个医院在社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有赖于广大患者的评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医疗的改革,私人医院融入了社会的发展,患者也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还要提高服务水平。医院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声誉。

4、提高医生治病效率的有效措施

医生在诊治病人的时候,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能对诊疗过程有很大的帮助,更快地得出诊断,也能使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扼杀在萌芽阶段。一般情况下,病人前来就诊,本身病人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他渴望得到医生的多一点的理解与关注,希望把疾病带来的痛苦全部诉说给诊治医生听,以求得到诊治的方法。而医生要做的是,尽可能倾听患者诉说疾病带给的痛苦,总结病人发病起因,时间,过程,从而全方面了解病情,以助自己快速地对疾病下诊断、治疗、预防的判断。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医生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病人,病人也在看医生,通过观察与交流对医生是否可信。只有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医生取得了病人的信任,消除医生与病人之间的隔阂,从而得到了病人诊治过程中的配合。只有获得了病人的依从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良好的沟通关系是临床最佳的诊疗保证。

三、医患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1、学会倾听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一种交流方式,有一方诉说者,便有一方倾听者,而倾听是最重要也是基本的一项技巧,交谈时耐心的倾听不仅体现一个素养,也是获得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医生与患者交谈时,医生作为倾听者,应该耐心地听完病人诉说病史,在交谈时应当关心患者的痛处,这样不仅有助于诊治疾病,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学会赞美

在这个社会大圈之中,人与人之间有各自的特点,善于认同他人独特的魅力,是交流中的一种润滑剂。在交流中,应善于观察他人的独特的魅力,不吝啬自己赞美的词,真诚而务实的夸赞对方。赞美需要真诚,不要太刻意的夸赞,或者夸大其词的赞美,这样会显得很虚伪,会使交流中变得很尴尬。学会赞美,也是作为一个医生的基本素养,在医生与病人交流中,医生适当夸赞病人独特的地方,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在表达赞赏时,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不可随意夸大其词,内容要具体,言语要真诚,方式要得体。

3、善于换位思考

病人来就医时,身体必然是饱受疾病的折磨,内心是无比的痛苦与悲伤,所以多数患者渴求得到医生的理解与关心,希望医生态度和蔼可亲、体格检查时能动作轻柔、诊断准确、治疗得当、开出的方药价格亲民等系列的需求。所以在多数患者来说,对医生毕恭毕敬的,还是满怀期盼的。此时,医生应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是当时的病人,我对你需求是怎样的,心情又该是怎样的?因此,病人就医时,医生应以病人为中心,站在病人或者家属的角度,尊重他们对治疗的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学会换位思考,也要注意当中的细节,病情的轻重、复杂程度以及预后情况的不同,要有不同的医务人员沟通。如果发生纠纷,应当及时与患者沟通,讲清楚疾病的发展与预后,以征求患者或者家属的理解。

4、严格履行知情权同意制度

医务人员随时把病情的详细和真实的情况告知患者或者家属以及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和费用开支,预后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的风险等,让患者不受任何指示、干涉、暗示的情况下自由的选择治疗方案,治疗费用也一一告知,同时签署详细的知情同意书。医务人员应该给患者一个真实而有效的有关疾病整体的较为准确的信息,即是对患者的知情权的尊重,也有有利于医疗工作,避免医疗纠纷。

知情同意是现代医学实践中十分强调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就诊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要求了解所有必要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做出选择决定的权利。它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有许多医疗纠纷往往是病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了相关的医疗检查或者其它的医疗项目,让患者平白无故的花了冤枉钱,因而发生了医患矛盾,各种的医闹由此而生。

5、保护病人的隐私

现实中,有些疾病是让人难以启齿的,在这类病人当中,他们来就医是花了很大的勇气

才就医的。而医生要做的是保护病人隐私,不能随意谈论病人,男士医生给女性患者做检查时,应该配一个女性护士在旁边陪护,这即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病人的隐私,也是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同时诊断特殊疾病时不是传染病时,要告知患者本人同时,也要为他所患的疾病保密,不仅是医生必备的素养也是保护患者。

6、掌握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

语言交流可以是言语上的表达也可以是非语言的表达,掌握交流的方式,是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重要一环。医务人员学会用语言表述与非语言表述,达到沟通的有效性,使病人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沟通的言语是否得体关系着能否全面掌握疾病发展的过程与后续的治疗。因此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一定要巧妙运用语言。医患沟通要求语言的表达清楚、准确、简洁、条理清楚,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积极使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刺激;医务人员应根据实时实地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语调,增强口语的表达效果等。

结束总结:

医患沟通是不仅仅是医生与患者语言上交流,它更是一门艺术,是打开患者心灵的一扇窗。现阶段,经济快速,市场经济的融入,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了利益关系,患者不再对医生一一顺从,使得沟通过程中存在心存芥蒂,医患沟通油然而生。为了改善和谐的沟通关系,医院的长足发展,协调医生与患者的矛盾,减少纠纷,需要医院制度的完善,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注重医生个人素养的提高,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医患沟通》

2、王锦帆 尹梅《医患沟通》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中国医患之挑战》

医患关系心得体会100字3

之前看过好多医患关系的文章,包括之前看的关于张煜医生的一些讨论。我爸因为泌尿系统疾病住进了医院。我之前打听一些医生护士朋友,都让我上我们当地最好的医院,至于医生,都好,大医院医生都可以。 我们五月初疫情刚结束就住进了医院。


到了医院,陪护只能有一个,而且要一直陪着,不能换人,不能出住院部(除了检查)。开始了我们的住院之旅!我爸就是一个结石在输尿管,不过有点大,时间久点,肾积水了,在区医院是没有办法的,在这个医院住上院我们就放心了。其实真的是放心太早了。我们住四个人的病房,有两个是肾上腺脓肿,还有一个肾有炎症。在平时和这个楼层的病友家属聊天,我们才知道我们低估了病情,疫情期间轻症是住不进来的,我爸在家最高烧到39.5℃的,肾积水肾功能一定会受影响的,想想觉得心里开始没有底。尿里的白细胞数一直不好,说明感染继续。患者一批批出院,我们焦虑着。终于入院的第八天安排手术。


关于签订同意书。医生拿出那个同意书,列出很多事项,比如发烧,然后举个例子,有住进icu的,有没救过来的,然后,我手抖动地签不上字了,风险的不可预见性。麻醉也需要签字,我手已经不是自己的,感觉除了信任麻醉师和医生没有任何办法了!


手术前我各种打电话,同学朋友是医疗口的都问问,基本都说相信医生。我上网各种查,对医生来说我们都是文盲,我们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各种想法,不管你是建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物理老师,退休医生……这里你就是患者家属!


还有一种煎熬叫手术门前的等待。患者推进去,我们坐在门口,我们头脑中回荡的是签订同意书的各种情况,甚至有时候会有麻醉师的几句话!我还经历了两次,第一次全麻后,发现我爸感染状况还重,体内那些积水应该还没有排干净。然后周五又一次手术!这次我比上次还紧张,医生说不行就开腹,我爸74岁了我是真害怕了。我妈在家给我照顾孩子,我老公上班,本身医院疫情期间也不让多名家属进入。我家就我自己在等待。我特别紧张,门前走来走去,手心都是汗,我忽然特别想见到医生,只要医生喊我就是有消息了,不管好不好。我爸年龄大医生照顾,第一台手术,门口人不多,看看人来人往,拿出各种病灶,看得我心突突,医生喊我,我快速跑进接待室,他说终于找到石头了,挺费劲的,不过结果挺好的。回去看着别发烧就好!我哭了,我觉得很幸福,觉得教授真的是天使,我们真的要相信天使!


我以前总觉得小问题在小医院解决就好,不需要到大医院占用大医院医疗资源。实际上大医院从超声医生到麻醉医生到主治医生,甚至各科室会诊的医生,甚至护士都是高水平的,设备更是相对先进的!不是占大医院医院,是怕小病误诊耽误成大病!所以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


现在的医生我感觉年轻而且素质很高,我们这个科的没听谁说给红包。患者多数都是说本来要找人的,结果住院治疗都很顺利,就没找人。麻醉师也是, 手术前一天都到病房问问患者身体状况,吃什么药,护士也把手术前要做的提前工作做好,检查检测的医生都年龄不大,但是非常专业,主刀的各组更是被患者赞不绝口的,都是反复比较研究,既省钱又实用为原则!一个医院也是一个团队,一个人是不行的,都是一个科研组一个科研组的,又有竞争又有合作,风气正工作效率高……

看病贵看病难,我这次也是体会到了。我爸企业退休,报销比例感觉和农村医保差不多,一共不到六万,自费两万多。再就是因为疫情住院比较困难,床位紧张,大多数患者需要等待!因为北京上海疫情也是阻挡了很多人去看病的步伐!


又是一年高考季,都说医生工作好,真要报考没几个让孩子学医的。外科医生真的很累,手术一天有时候站台十几个小时,从精神到体力都是考验!最后还是感谢这些白衣天使,是他们守护着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