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工作心得 >

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含义,创业艰难百战多谜语

创业很难,也很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本报记者吕梁

1956年,从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同时也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其间,既有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一些曲折。许多工作布局,如工业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研究和先进国防技术的发展,包括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

打下稳定的基础,形成工业化浪潮

早在制定“一五”计划时,中国就明确了工业化的目标。1955年,陈云同志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设计的156个单位为中心,由694个规模以上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以便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64年,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表述。

作为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重要行动指南,“一五”计划的成功编制和实施,形成了当代中国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业化浪潮。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部分目标都大大超过了。GDP年均增长9.25%,大大超过同期世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4.8%。工业生产成就远超旧中国100年,增长速度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期相比名列前茅。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远高于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高于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从投资效果来看,大中型项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后,平均三年半就可以收回投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就显著。

通过“一五”建设,中国基本结束了钢轨、无缝钢管、薄板、合金钢等钢材无法生产的历史,改变了有色金属工业体系不完整、互不兼容的落后局面,重型卡车、蒸汽机车、喷气式战斗机、电信设备、精密仪器逐步国产,机械设备自给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0%左右提高到60%以上。形成了以鞍钢为核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以哈尔滨三大电厂为核心的电站装备基地,以上海机床厂为核心的精密机床基地,以洛阳拖拉机厂为核心的农业机械基地,以安开关整流器厂和安电子电容器厂为核心的高压输变电装备基地。以武钢、包钢为中心的华中、华北、西南、西北工业基地建设已经启动,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工业体系。

相关历史数据显示,五年来,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共计493亿元,超出原计划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全国实际完成资金投资总额588.47亿元。在1万多家建设单位中,规模以上工矿建设项目921个,长期以来是中国现代工业的中坚力量。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乃至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加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五”期间,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多。在工业总产值增量中,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产值占59.7%,比国民经济复苏时期高出11个百分点。是1978年以前的最高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

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活力。

“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一百多年来饱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热情和积极性,渴望加快建设速度,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但由于当时缺乏经验,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助长了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出现了以高指标、不顾后果的指挥、浮夸作风和“共产主义作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导致国家经济失衡、经济衰退和财政困难。面对困难的形势,党和政府竭力采取各种措施,并于1961年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旨在克服困难,恢复农业和工业,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到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恢复: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8.47%,停止了连续三年的下降;平衡财政收支,连续四年消除赤字...

1963年7月下旬,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传达了毛泽东同志关于1963年到1965年三年调整的意见,即以1963年到1965年这三年为过渡阶段,仍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作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设想经过三年的过渡,建成初步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工业体系,然后用几年时间建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同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全面讨论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和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会议正式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三年时间调整经济,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会议还指出,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后,经济计划要按照解决温饱、加强基础工业、兼顾国防、突破前沿的顺序安排。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总体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

1963年至1965年的调整,大大加强了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部门。维护和更新设备,恢复和提高老企业、老基地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们着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兴产业,提高了国家整体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1962年至1963年,中国在外汇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引进了14套石油化工成套设备,为开拓中国石油化工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1965年底,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终于全面完成。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在调整时期,以国民经济为主的工业建设,主要是扶龙补缺,许多工矿企业逐渐发挥作用;同时,建设了一些重要项目,改扩建了一批厂(矿),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发展,新产品、新品种不断涌现,工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得到加强。

同时,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实现了协调发展。1965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37.3%、32.3%和30.4%,基本满足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工业内部,间接和直接支持农业的工业部门投资比重上升,重工业投资比重下降,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以钢为纲”造成的不平衡。

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意义重大,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许多带有规律性的问题。1962年下半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接近、达到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科技取得巨大成就,不断填补科技空白空 white。

在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石油工业和国防尖端科技领域也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被视为贫油国,油田年产量低,长期依赖进口“洋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勘探开发石油。1955年,中国开始在中国东北的松辽盆地进行地质勘探。1959年9月,钻井工人发现了高台子油田,即后来的大庆油田。经过三年多的勘探开发,形成了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1963年,原油、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等主要产品的全国产量均超过计划,我国设计和新建的大型炼油厂建设时间缩短了一年。到1965年底,中国在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国内消费方面实现了完全自给自足。其中,大庆油田开采的高产原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和先进国防武器发展方面,中国于1956年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列出了12项具有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和平利用原子能排在第一位。同时部署了原子弹和导弹两大工程。同年4月,周恩来同志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钱学森同志关于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会后成立了国防部航空空工业委员会,由聂任主任,负责导弹研制和航空空工业发展。10月,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成立;11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成立,具体负责组织领导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1957年,中国开始发展尖端武器,包括导弹和原子弹。1958年,中国科学家提出了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196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加速我国原子能工业的建设,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基地发射成功。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推动了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填补了大量科技空 white,为我国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许多年后,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中国从六十年代起没有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称之为有巨大影响的大国,就不会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在此期间,中国的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和各种科学技术领域也有了显著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书,1964年全国共有机床540种,比1957年增加1.8倍。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能生产车、铣、刨、钻、磨、镗等小型通用机床,也具备制造大型、复杂、成套精密机械设备的能力。中国制造的万吨水压机和床面6.3米的大型立式车床,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在电子工业方面,从1963年到1965年,中国共投资5.29亿元用于建设新的电子工业项目。新增中央直属项目52个,其中大中型项目38个,小型项目14个。中国的电子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据统计,1965年,中国钢产量为1223万吨,居世界第七位。原煤产量2.32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产量1131万吨,居世界第15位。发电量676亿吨,世界第八。根据其他工业门类的生产情况,1965年中国重工业的水平一般占世界第八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10年,是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10年,是理想闪光、意气风发的10年。但遗憾的是,中共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后来出现了许多错误和一些曲折。然而,没有什么新事物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党正是在不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战胜了困难,从而不断开辟新境界、夺取新胜利。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