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工作心得 >

关于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报告,大学生的信仰是什么

光明日报编辑部:

“一门好的思政课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如何理解理想、信念、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重大命题?”.....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往往会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老师也愿意回答。师生在一系列坦诚深入的思想“交锋”中沟通心灵,启迪心智。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生。自从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思政课就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引导我在课堂思辨的过程中一步步学会独立思考。

大一上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引导我思考“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法律”的问题。

下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了国家和民族不断变化的前途命运,引导我思考“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学历史”等问题;

大二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引导我思考“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等问题。

大二下学期和三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和理论成果,引导我思考“因是什么”、“路是什么”;

大三下学期,“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飞跃,引导我思考“什么是时代”、“什么是复兴”等问题。

正因为我在思政课上以真理为导向,以信仰为激励,所以我刻苦学习,广泛实践,努力探索所学知识背后的“有力武器”,可以给我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机会。经过三年的奋斗,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在我看来,思政课从来都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一套“认真的学习”。

回想中学的思政课,是我夯实思想基础,提高政治素质的“主阵地”。老师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时事热点话题穿插在搭建学术楼的知识模块中,为我们提供了“解渴”“合口味”的深刻成长养分。

以高中政治课为例,我的老师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持”的学习要求融入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阐释中;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领域的抽象名词贯穿在我身边真实的社会变迁中,让我在枯燥的习题之外找到了学习和成长的乐趣。

这种“润物细无声”,为我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将其转化为高考路上强大的思想动力,点燃了我为之奋斗的不懈意志。

早在小学阶段,细致入微的思政课就已经为我打开了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建构正确价值观的启蒙窗口。

上课时,老师带我们读英雄人物传记,鼓励我们向雷锋学习,以身作则,还要求我们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之外,我们每周定期参加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听演讲的仪式,还有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红色之旅”等活动。

“如果你不停止这样做,你将成为一个绅士。”虽然当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各种活动的意义,但在荣誉的激励下,我还是愿意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团结友爱,积极参与,争当先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根据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加理解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对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我是受益于此,在思政课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力量的一代”。

现在,我被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今后,我也将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为思政课建设和青少年的终身成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郑怀玲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01日第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