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江上王安石心得体会,精选3篇

王安石辞职之后泛舟长江,赏风景有感写下一首《江上》,值得一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空青古诗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江上王安石心得体会1

文/ 空青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缘起】

古代那些当官儿的,被辞退以后都喜欢干些什么?

浪漫一点儿的,像李白一样,有钱有闲,浪迹天涯,被“赐金放还”后的几年里,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平静一点儿的,像王维一样,退休以后搞个别墅或者园林,日日乐在其中。这一类是当时的主流。

还有一类比较特殊,他们本身是因为特殊的政治形势被辞退,本身才能没有发挥完全,心中的抱负也完全没有得到施展。

这一类人的代表,有宋代的王安石、辛弃疾和陆游。

他们是不得已退休归隐的,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卧薪尝胆。

辛弃疾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陆游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安石,则有这一首《江上》,虽然只有短短20字,却将自己心中的忧愤与不甘和盘托出。

【诗篇】

江上王安石 〔宋代〕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诵析】

这首诗也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变法失利,王安石被迫辞相位,退居江陵。

江陵地处江南水乡,离长江不远。这一天,王安石来到江边,见江上波光水色,如一面五彩斑斓的镜子。

忽然兴起,雇人泛舟于长江之上。

这首诗,也就从江上所见风景物色说起。


江水荡漾着西风,江花脱去了晚上的红艳。这样读起来好像稍微有些难理解,我们不妨换个顺序。

西风轻轻拂过江面,江水因之荡漾生辉;时间渐晚,美丽了一整天的江岸红花也开始“卸妆”,回归成素颜的自己。

从江水看到江花,视线是逐渐拉远的。后面两句,王安石则将视角拉到更远,直至看不见的峦山之东。

心中乱糟糟的离情别绪,竟然随着远处的横笛声飞走了。一阵清爽的同时,也急忙转头去看:那阵江风与横笛,到底将我的思念带到了何方?

一个回首,更增惘然。

原来那笛声与江风都已不见,隐没在远处乱山的东面。唯有飘飘荡荡的离情别绪,还没有彻底离开自己,依旧萦绕在自己心中。

王安石老家是江西人,但从王安石一生的经历来看,他所说的“离情”应该更类乎杜甫对长安的执念。

他以政治为梦想和归途,自然而然,就将汴京视作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乡。此时离开汴京,漂泊江上,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离情别绪。

王安石不是在思念谁,是对重回政坛的期待。

诗歌的特色,还在于对江上风景特色的描写。前两句写江水、江花,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江上秋色;后面西风、横笛,则是从听觉角度塑造萧瑟清冷的氛围。

两相结合之下,一幅色彩鲜明而意境清远的《江上秋意图》就此诞生,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审美感知。

【空青语】

诗中“离情”的出现,因为缺乏具体的历史背景,不知道王安石是否写于送别途中,只好根据前朝杜甫之心妄加猜测。

大家对这首诗中的“离情”有什么看法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空青诗词日历

江上王安石心得体会2


网图侵删

江上·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诗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一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写景,而是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令人顿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这不禁让诗人更加的郁郁寡欢了。所有的景物,都被染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这首诗描述了与亲人分别的情景,坐在驶向远方的船上,放眼望去,满目秋色,不觉令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

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使人的心里更添沉重,笛声渐远,蓦然回首,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刚刚与亲人分别的渡口,早已望不见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在他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炼字的作用,让句子显现出了不寻常的曲拆。

#诗词##宋词##

江上王安石心得体会3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签书淮南判官。六年,入京任大理评事。次年调知鄞县。后相继历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江东提点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神宗即位,以知制诰知江宁府。治平四年(1067),奉诏入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参知政事。次年任相,积极推行“均输”、“青苗”、“免役”、“方田均税”、“农田水利”、“市易”等新法,用以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但这些变法措施触犯了大官僚与豪商的利益,引起他们强烈的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知江宁府,次年再相。九年再度罢相,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家,对于文学的看法,他比较注重其实用功能,强调要“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以适用为本”(《上人书》),与他政治上的变革相联系。出于这样的文学观念,他的诗文有不少作品的内容与现实政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就诗歌而言,这些政治性、社会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直接触及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河北民》《感事》《兼并》、《收盐》《发廪》,暴露治政中的弊端,寄寓自己政治改革的理想。

《出塞》《入塞》、《白沟行》《阴山画虎图》,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宋王朝将吏无能、边备松懈而面临受侵威胁的局势,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另一类如《商鞅》、《贾生》《汉武帝》、《读秦汉间事》、《桃源行》等,大多借古讽今,通过咏史的手法,阐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这两类作品由于注重内容,艺术上一般不太讲究,多数存在议论过多或流于空泛、形象感不强等不足。

最能反映他诗歌创作特色的,还是他一些个人咏怀遣情以及绘景写物的作品。如《寄蔡天启》:“杖藜缘堑复穿桥,谁与高秋共寂寥?伫立东冈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萧瑟的晚秋景色中,伫立着孤独的诗人,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什么,但从其中所塑造的形象和渲染的气氛看,不难体味出作者的悲凉心境。有些诗看似闲淡,而淡远闲适的境界中常常流露出悲慨抑郁之气。

如《金山三首》其三:“天日苍茫海气深,一船西去此登临。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古到今。”这里隐含诗人对以往政治生涯失意的悲叹,有着更为深切的人生感受,诚如清吴之振所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还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晚年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大都具有形象鲜明、意境清远含蓄、语言精纯华妙的特点,体现出娴熟的艺术技巧。

这一类的例子较多,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些看似平淡随意的诗句,实则得来不易,它们在音律、对仗运典方面都极有讲究。叶梦得曾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王安石自己评张籍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个人的创作体会。

王安石以他精深奇妙、清丽脱俗的诗风确立了他在宋诗中的一席地位,对当时和后来的诗坛发生很大影响,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他风格的熏染。特别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受他影响较大,他们炼字运典的倾向同接受王安石的诗风不无关系。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临川先生文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整理出版了《王文公文集》。

欢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霸道情人”,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