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里十年:从懵里懵懂到有点懂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阿里铁军Pro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阿里铁军心得体会12010年1月1日,南昌家中。老公和外甥在玩Will,老姐在我身边和我说话,老妈在厨房忙活着中午的大餐。在这么温暖舒适的气氛里,我敲打着键盘记录这些文字,一段美于我和阿里巴巴辗转的缘分史:
2001年11月12日,第一次到阿里巴巴报到......
2002年8月31日,离开阿里巴巴......
2006年12月11日,第二次到阿里巴巴报到......
2009年12月11日,我在阿里巴巴满三年了,我的团队也正式成立三年了,我终于成了“阿里人”,团队应该随之成了“阿里团队”,我们成人了!
初识
十年前的那个冬天,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初试、复试一路闯关,带着一些欣喜和雀跃,我“侥幸"来到了阿里巴巴。现在回想起来, 自己过去在消费品行业积累的Marketing经验, 起了不小的作用吧。
说实话,在正式加入前,我是一个互联网盲+半个电脑盲,不太清楚阿里巴巴是干啥的。身边的亲朋好友们,每次听到公司的名字,也都会笑着问:“阿里巴巴?四十大盗?”
这算是我和阿里巴巴的第一次缘分吧,它让我有机会结识了一群有趣的年轻人,让我有机会对“中小企业”这个最广大的群体有了初步认识。
在后来的十个月里,我通过“一个习惯”和“一群人”,从懵懵懂懂之中,开始了解电子商务、了解这家公司。
先说说“一个习惯”吧,那就是每个季度的全体员工大会。
我的工号是463,也就是说当时整个公司也就五百来号人,每个季度的会议都是全体员工大会。我们一起坐在招商宾馆(现在的华洋宾馆)和“0"们直接交流。“0"们讲话的内容朴实又直白,跟我们分享上个季度的感受以及对公司发展的思考,并且不时和我们温习未来的共同梦想。每季度一次,我们都是直接的受众,不需要“二传手”,过瘾!
更过瘾的是, 每次都有季度Top Sales的揭晓和颁奖, 还有各种对有突出贡献的团队或个人的奖励。因为奖项竞争激烈,“鹿死谁手”等到最后才会揭晓,那一刹那的惠是巨大且真实的,每段获奖感言都是即兴而感人的,完全不亚于*斯卡”预奖。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一直感染着我,在后面的岁月里,我越来越能体会我们这群人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种“真实”。
再说说"一群人"吧——“GG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是同事更是朋友。据俱乐部创始人介绍,GG就是光棍,也是哥哥(第三声)的意思,这个俱乐部成立的初衷很简单:公司有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单身的年轻人们需要在工作之外有一个沟通互动的地方,它就是我们最早的Facebook。我们常常在论坛上聊天、发帖、互相打趣; 在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 我们一起“杀人",一起纯洁地泡吧,一起四处节俭地FB。
就这样,我和一群优秀的年轻人成为好朋友,我喜欢他们身上阿里年轻人的特质:进取、善于思考、富有娱乐精神。
离开
这里有喜欢的工作氛围,喜欢的工作伙伴,但是2002年的年中,我却离开了阿里巴巴。
为什么?我必须把时间拨回到2001年的7月(加入阿里巴巴前的四个月)。那时,我买房了,当时我的经济状况并不能支撑买房这件事。当时的BF(现在的LG)还在硕博连读,基本没有收入,而我自己的薪水连月供都支付不了;两人都没积蓄,首付和装修的钱是向朋友借的,我们承诺三年内还掉这些钱。当承诺期过去三分之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如果按照当时的状态生活工作下去,我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所以,年轻的我做了一个简单直接的决定——换工作。
我真的很喜欢这群人,很喜欢和他们一起工作,但在经济压力的面前,我只能选择见招拆招:钱不够就换个钱够的,来不及考虑长远发展,也没有想过离开意味着什么,我加入了传说中的IT行业。
我不后悔当时的选择,因为当时的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些的能力。准确地说,当时的我,和成长的阿里巴巴并不是“错过",而是只能“这么过”,只能这么“擦肩而过"。
遥望
离开之后,我还是经常和我喜欢的这群人一起活动,所以我对阿里巴巴的印象与“业务发展成什么样了”、"外界怎么评价阿里巴巴”无关,而是这群人最近开心么、他们又在忙点啥了、他们这四年在做什么?
四年的时间可以发生很多的事情:她(他)们的工作一天比一天忙了,陆续有自己的BF、GF了,有的成家了,有的为人父为人母了;我也在积累,在长大,但心底一直有个情结,我想回去再续前缘,带着我的成熟和成长经历回去,我和阿里巴巴的缘分一定不止十个月!
回来
2006年,同样又是一个冬天,我回来了!
在欣喜和开心之外,我也带了些许的惶恐:从时间点上看,我离开的时候,是互联网的冬天也是阿里巴巴困难的时候(虽然当年我不知道,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选择离开的),回来的时候是阿里巴快速发展的时候,以前的同事会怎样看待我的回来?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势利呢?他们能认同我现在的能力吗?
但既然选择了回来,公司也以开放的心态第二次拥抱我,我决定带着感恩的心,好好干。在阿里的又一次启程,让我感觉到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群人、这个氛围都是我熟悉的,很名的坚持和梦想也都同样还在,很多五年、八年的老员工眼里的激情依旧。
但重新加入之后,我发现,光有感受和认知是不够的,我对业务和客户的理解还浅,带一个年轻且不太成熟的队, 有些吃力。我突然不会做Marketing了——这是十来年我唯一会做的工作啊。于是我有点茫然,开始痛苦了。主管和同事的帮助,让我慢慢找到感觉。我又开始一点一点经历、积累、沉淀,转化成为整个团队的生产力,在这过程中,身边的人总是及时给我肯定和鼓励,这是我感受到的浓浓的“阿里味”。
一转眼的功夫,三年过去了。2009年12月11日,我正式“成人”了。不经意中,身上也有了越来越浓的“阿里味”,我喜欢这味道,虽然我很难用逻辑且科学的语言,清楚地讲明白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但我常常能够闻得到。
不擅文笔的我,要写下这十年的经历,的确是一个挑战。但我愿意尝试,我愿意借此机会回顾我的十年,从懵里懵懂到有点懂了的十年——
“懵里懵懂”是因为十年前的我以为工作就是一份工作,工作要做的就是用会的技能拿到结果,其他好像没啥了;
“有点懂了"是因为我慢慢感悟到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还是我的梦想,这仅仅是开始有点懂了。
没关系,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未来我懂得的会更多,我和阿里一起还有很多的十年。
作者:吴华婷
来源:《阿里味儿 看▪想》
出品:阿里巴巴集团
主编:曾飞
副主编:凌姝 顾潇 李萌 王晓华
胡臻玉 赵江南 许术
校稿:吴千云 沈泓
阿里铁军心得体会2“在国内,10个做生意的人,有7个是销售。”这是笔者之前采访的一位创始人说的话。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销售驱动,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交易成本太高,对于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要素。
我在决定读这本书的原因有三:一是,想了解销售是一件什么回事,这对自己采访创业公司、了解创业者非常有好处;二是,即便我们自己不是销售,公司也不是以销售驱动,但每一个公司一定会有销售,熟知销售有利于换位思考,有利于职业发展;三是,阿里的名气,想通过阿里铁军这个截面窥见阿里的发展史。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李立恒,花名“黑猫警长”,2002年加入阿里巴巴,2010年离职创业。他将自己在阿里的职业生涯戏称为“8年抗战”,前6年在一线跑销售,后两年负责阿里铁军的培训,也被称为“阿里军校首任校长”。
本书是销售团队的训练方法集合,这些方法并不是李立恒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2007年,阿里邀请了摄影师跟踪了一线的top销售人员,拍了一年的视频,将销售的规律给统计出来。最后,作者再根据自身的经验,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融入进这些方法论中,从而写出这本书。
任何一份职业,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去会看职业,会有不同的想法。在李立恒看来,销售其实是销售自己。
这里举一个作者的案例:李立恒讲了自己是如何用销售思维,花一个月追到自己老婆的。
第一步,挖需求。在聊天中他发现女神有一个烦恼,每周回家需要坐好几个小时的火车,在车上非常无聊。于是,他就通宵给女神发短信,陪聊。
第二步,客户跟进。因为销售工作都比较忙,所以平常时间都没有时间。他只能早中晚各问好一次,让对方对自己的短信保持一个习惯。
第三步,抛产品。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人品等等,目的是说服对方,自己的哪些特点可以满足对方的要求。
第四步,提成交。在合适的时机,表白,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
有意思的是,李立恒结婚后,夫妻两人约法三章,不允许在日常生活的琐事和吵架中使用销售思维。这也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销售无处不在,可以是想法的输出,也是某件事情的分享。
笔者认为,一切想要拉进人与人关系都叫销售,比如面试、和上司谈薪资等等。
李立恒说,“销售不是给别人买东西,而是和别人合作。”因此价值感很重要,而价值无非是名和利。而在现代,这个名利更多的是体感和心感,说白了就是一种感受。
作者认为,有这6项特征的人,容易成为一个好的销售:
第一, 注意形象,销售需要进行形象管理。上周采访,一位创始人跟我说,“没人想要做跟一个很low的人做生意,不需要穿名牌,但需要干净、整洁,舒适,这样会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
第二, 苦大仇深,家境不太好,渴望通过自己努力来获得成功的人。
第三, 感恩,销售经常需要客户的、同事的帮助,不能成为只知道吸取,不知回报的人。
第四, 懂得人情世故,对人性了解比较透彻。
第五, 抗压能力比较强,销售是一件特别枯燥的事,需要不断地重复。
销售整个过程分为三步:首先是获取客户,其次是筛选客户,最后是成交客户。
根据销售的过程,分别有三个理论:播种理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保证自己客户的接触量;翻牌理论,要根据二八原则,把80%的精力花在能够创造核心价值20%的用户上;采果理论,果子采早会青涩,采完了烂在地里,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采果。
任何一个销售,自我培养需要包括五个部分。
首先,要性。所谓的要性,可以看做成一个目标感,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要成为第一?”
其次,耐力。销售是一个枯燥的工作,需要简单的重复,要每天做一些简单的事,培养自己的耐力。比如,笔者会要求自己每天发书评,每周完成3次半个小时以上的跑步,这都是锻炼自己耐力的方式。
然后,心态。心态包括学习者心态,积极者心态,成功者心态,感恩者心态。参加读书会,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者心态,读什么书不重要,跟大家一起读书很重要;参加公益活动,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积极;参加成功会,和销售冠军相处,可以培养自己的信心;参加互助活动,可以培养感恩者心态。
接着,谦卑。“越喜欢发脾气的人,越没有本事;约有本事的人,脾气越小。”有一些领导者对着下属拍桌子,发脾气,是一种弱小的体现。
最后,胸怀。马云曾说,“男人的胸怀都是委屈撑大的。”早年间,马云创办阿里的过程,可谓是历经艰辛。
个人以为,整本书最后给了读者10个建议,一个好的销售,应该养成的10个习惯,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一样特别有好处。
1)思考。尤其是直销,跟客户面对面的,作者认为一个好的销售要像福尔摩斯一样,拥有侦探的眼光。
2)总结。思考偏向于分析,总结更多的是提炼,从特殊到一般,分析出方法论。
3)早起。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职业都是体力+脑力活,这需要一个好的身体、精力和作息习惯。
4)勤奋。销售的好坏,决定于拜访量。如果是记者,就在于自己写文章的量,每月完成15个项目的采访,肯定比完成10个项目的采访成长要快很多。
5)做笔记。在销售的过程中,做笔记有利于记录销售的过程。记者在采访时,反而尽量不能做笔记,原因是有速记,做笔记会让采访对象紧张。
6)进步的习惯。每天学习成长1%,日积月累下来,一个普通人也会成为一个天资非凡的卓越之人。
7)失败的习惯。销售是一个经历失败最多的职业,增加自己的抗压能力,就能从一个“扎营者”变为一个“攀登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8)倾听的习惯。不说话不叫倾听,良好的倾听是有思考的倾听,这个技能对于记者俩说尤为关键。记者就是要利用倾听的力量,尽可能把采访者的想法给写出来。
9)分享的习惯。分享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经验。笔者近期已经很久没有写书评,但内心一直有执念,一定要写书评,没有写书评,一本书就相当于没有读。这篇书评累计花了两个多小时,可算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因为写书评,实际上就是一个分享。
10)习惯成交。在生活中,做事要成为一个闭环,把一件事做完。销售的闭环是最后的交易,把交易变为一种习惯。
最后,还分享一点,作者是如何让自己摆脱对工作厌恶的。当销售做到5年后,人就会产生一种懈怠之心,如何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呢?
李立恒给出的建议是,每天给自己设立一个期望点:比如,今天又可以见到一个新的客户了。
如果用在采访上,在每次采访前,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兴奋点,这样自己的激情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如果用在写稿上,每次写稿之前,笔者都会自我麻痹,这篇稿子写出能够帮创始人多融资1000万。当人做事的动机越强的时候,效率越高。
阿里铁军心得体会3《铁血雄师》一部援越抗美风云录向读者呈现,引起全国各方的热烈反响和目光聚焦,受到了一片赞誉声。
一部记述援越抗美战争历史的宏篇报告,
一部歌颂援越抗美战争历史的血色丰碑,
一部书写援越抗美伟大斗争的风云录,
一部高唱援越抗美战争历史的礼赞史诗,
一部永载中国军史史册的恢宏画卷,
一部回忆援越抗美战争历史取得伟大胜利的世界奇迹的颂歌。
《铁血雄师》彰显波澜壮阔的中国援越后勤部队铁军血性。
援越抗美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这是一部难以忘却的历史!
他永远印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战歌;
这是一曲展示了我军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威武豪迈的战歌;
这是一首再现伟大的将士们敢于浴血奋战,以压倒一切敌人英雄气概的战歌;
这是一首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战歌;
这是一首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战歌;
这是中国人民伟大的英勇的军队;
这是党和人民一支无限忠诚的英雄群体;
这是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这是一部谱写泣鬼神,感天地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团结力量华章。
《铁血雄师》为我军荣誉军史填补了援越抗美战争史的翔实而全新记录。
它为今天人们学习研究援越抗美战争的历史提供了最新的史料,他为宣传这一历史打开了一扇大门,他用翔实的文字,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地歌颂了我伟大的英雄人民解放军,在援越抗美战争中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这部宏篇巨著将永载入我军军史的辉煌宝库。
《铁血雄师》书写正义力量的伟大而不可战胜。
援越抗美战场上那惊心动魄的炮声隆隆的残酷场景,你会感觉到就在眼前,中国后勤部队六支队同630高炮部队及138野战医院,在艰苦卓绝凶残恶劣的战场上,英勇顽强作战,一片丹心,一腔热血,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谱写了一曲战火淬炼,功勋卓著的铁血雄师!中国后勤部队与越南人民并团结战斗,在三年多的时间,打败美国侵略者,将美军牢牢地阻隔在北纬17度线以南,打出了国威、军威!
《铁血雄师》为建党100周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深深地缅怀先烈们,追忆、纪念援越抗美战争这段历史,她更具有政治、军事、历史意义,她让我们认识那段历史原貌,让我们走近那个年代,与56年前的前辈英雄们进行一次时空上的对话交流、交谈,我们可以告慰英烈,告慰历史,告诉后人,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今天我们去学习了解这段历史,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更好地砥砺前行,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要有担当责任和义务意识,在新时代去把党光荣的革命历史传承,挖掘好、收藏好、保护好历史,让它们代代相传,我们谨记历史,我们景仰前辈先烈们。
《铁血雄师》树立起人民军队的鲜红战旗。
封面上书写着四个红色大字,她像火焰一般的透亮,她像血色一样火红,她每一个字都苍劲有力度,她凝结着无数的烈士们的鲜血。
封面中还有三幅照片图案,有在崇山峻岭下铁道兵将士们冒着飞机扫射、狂轰滥炸抢建大江上的铁索斜拉钢桥;有战士在陡峭的山崖上手拿铁锤钢钎在峭壁上打眼,面临悬崖万丈的深渊;有高炮部队战斗在一线,在密林深处向天空中美国飞机射出愤怒的枪弹。这些图片都是战地摄影的照片,再现当年的战斗情景,再现了越南战场上的残酷艰巨,一幅幅照片就是一面光荣的旗帜,永远指引军队前进的方向,所向披靡,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纪律严明,能打胜仗。
《铁血雄师》宣告中国铁军创造世界的伟大奇迹。
一幅幅感人心腑的画面:
铁血雄师怒吼的精神力量,
中华儿女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黄继光、邱少云、杨连弟、杨根思式的英雄战士、英雄连队,
上甘岭式的战斗场面,
你会从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撼……
克夫车站和黄连山,这两个地方打得很残酷,无数次的狂轰滥炸,他们艰苦卓绝与敌人拼搏,轻伤不下火线,生死置之度外,在克夫车站上百次轰炸中,你炸完我就抢修,保证列车畅通无阻,保证援越物资及时送达前线。我们一位年轻的毕怀春营长,27岁在克夫车站排雷现场壮烈牺牲。高炮部队3连阵地,顽强地在阵地上搏杀,阵地上落下多枚炸弹,31人倒在血泊中,满山弥漫着硝烟,凝固的生命傲立不屈。黄连山是一座原始森林,在山崖绝壁中筑就一条天路,这是世界史上的一次奇迹,他们就是凭着这种顽强拼搏精神,树立了中国军队的光辉形象,他们用信念力量,用青春血色年华,高唱一曲伟大奇迹的凯歌。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敬仰的人,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一代前辈人,他们是我们喊出中国人民最强声音的一代伟大的中国军人,他们是记录了这一历史奇迹的前辈英雄们!
我们为有他们而自豪而骄傲!
在越南战场上中国援越后勤部队留下40处烈士陵园,烈士们安葬在他国异乡,永远长眠在那里,山茶花永远陪伴他们而鲜红美丽……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鲜血染红了他,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掩卷沉思,峥嵘如昨,那些岁月依然还记得,烽烟之下千万里数不清的长路谁曾跋涉?铭记勇者,铭记悲壮、艰辛、酸楚的血汗担当,他们为我们留下的一页千古永垂不朽!
2021年7月16日
作者李雄简介:江苏省阜宁县人,76年入伍,历任13师64团勤务连警卫排战士、班长、警卫排长,长沙铁道兵学院工程指挥系学习,11师54团副指导员,11师政治部秘书科秘书,铁道部16工程局党委办公室秘书,上海统计大学学习二年,1991年调回江苏阜县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盐城市响水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2019年退休。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
责任编辑:梦醒
编发:铁友
上一篇:谈爱国心得体会,最新合集
下一篇:担当强军重任心得体会,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