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观看八佰电影心得体会,精选3篇

管虎导演谈《八佰》:聚焦人性光辉 向历史与英雄致敬,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观看八佰电影心得体会1

作为疫后上映的第一部国产商业大片,由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在超前点映期间累计票房突破2亿元,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最高纪录。截至9月1日发稿前,《八佰》上映12天,累计票房突破20亿元,为电影市场的复苏打了一剂强心针。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四天四夜,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为了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管虎带领团队酝酿了十余年。

电影《八佰》海报

十年心血得偿所愿 实景还原凝望历史

筹备期间,管虎和他的团队遇到的难题之一是“在哪拍”。在管虎看来,场景的真实度对故事的成立是至关重要的。此役战斗的主要发生地——上海四行仓库如今已经成为纪念馆,不具备拍摄电影的条件,于是管虎和他的团队不惜花费三年时间寻找合适拍摄的地方,并耗时一年半,1:1打造了苏州河北岸战场实景。真实的场景为演员塑造人物提供了强大的环境支撑,身临其境般的代入感能够让演员们相信自己就是1937年的那个“他”。

新华网:四行仓库保卫战并不为人所熟知,为什么一直想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管虎:对,一直惦记,有点像“怀孕”,孩子总得生下来一样,(只不过)时间长一点而已。

另外也不太好实施,因为电影嘛,总要有拍摄场地,今天的四行仓库还存在,但是已经变成纪念馆了。我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大一块地方,1:1地复原仓库,这是一个极大的课题和工程,所以基本上十年前是没有这个资源和能力的,(另外)自己的成熟度也不够。

到了2017、2018年的时候资源各方面都成熟了,所以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能把这项“工程”完成,我觉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新华网:现在的电影工业发展已经可以做到用绿棚拍摄,实现更加宏大的场景,为什么专注于搭建1:1的场景?

管虎:这个场景的真实度对故事的成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都不相信这个场景,别的演员是不会相信的,不会相信就无法置身其中,就没办法用摄影机跟着他们去感受当年的那些人。

我们影片拍了8个月,他们每个人都像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里面待了那么久,真实的压迫感上来,一切都是为了让我相信,让演员相信,他真的是那一年的那个人,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管虎导演工作照

群像中的小人物 有血有肉迸发人性尊严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管虎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能够让群像人物在观众心中栩栩如生,留下印象,是件挺难的事”,在设定人物的时候,他坚信人性中一定有光辉。在1937年的特殊环境里,绝境下逼出来的人性光辉是什么?在管虎看来,这是男人身上的尊严,也是一种动物性,“人都应该有动物性,只不过我们都快给磨没了,这时候给逼出来了。”

新华网:用了哪些方式引导演员体会角色、进入角色?

管虎:这些演员首先得说真的非常了不起,得感谢他们,因为咱们这个戏不是一个常规的讲故事的戏,它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再好的演员都有可能作为一个群演、一个背景在里面待着,所以大家首先克服的是这个。

第二,怎么能够让群像在观众心里栩栩如生,留下印象,是挺难的事。这些演员、这些人物身上,必定尘封了很多东西。怯懦、胆怯、贪婪……种种问题全在身上。但是人性中一定有光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绝境下逼出来的光辉,这是电影要的。这光辉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男人身上的尊严。

新华网:影片中所有演员都有完全不同的乡音和方言,为何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

管虎:分几个部分,一个是确实88师(524团)后来补充了五次兵力,各地的人都有,主要以湖北通城为主;第二个是如果说真实历史人物你不去这么遵循的话,我觉得也是不尊敬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还不光是历史真实人物,影片中描述了几个所谓的创作的人物,比如姜武、王千源的角色,我的意思也是,他们一定要延续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男人,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组成这么一个结构,这是一早就想好的,但是我在拍摄中遇到的问题是,全反着。

像东北人王千源要演西北人,北京人姜武要演东北人,都是反的。每个人都跟自己不同的语言籍贯打架,然后开始练习、训练,最后完成度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梁静(左)、管虎(中)、杜淳

凝结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向历史与英雄致敬

《八佰》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是管虎导演对影片中群像人物的理解,“我尊重他们生而为人的尊严,尊重他们生而为中国人的骄傲,这就是我在电影里想说的。”

新华网:影片中,京剧、皮影和白马是一种怎么样的设计?

管虎:这个是影片中属于我个人的一些东西,比如我小时候喜欢《三国》,《三国》中很多人喜欢刘备、关云长,但是我却很喜欢赵云,影片中通过李晨的嘴说出来的,(刘备和关云长)那是兄弟之情,但是赵云不一样,他护着国,是大义,这是我个人的感情色彩。

另外,京剧和皮影戏其实都是有看客的意味在里面。我们从比较麻木的看客,变成群情激昂的一个族群,这个过程我觉得是需要皮影或者京剧的元素来衬托一下。

新华网:这部影片跟其他战争片不太一样,如何看待其中的不同?

管虎:这个是需要刻意的,如果说走常规类型,做这件事情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我更希望它不是一个纯故事性的东西,更多的是偏重于记录和写实,所以从开始我们就没有男女主演,不是正常讲故事,也没有疯狂地推进故事,而是着重写人,又不希望达到类型片似的高潮、纾解,最后很快乐,还是(希望)留下一点思索,所有这一切对我都是一种挑战,尝试着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非典型的战争片,这个我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但作为我来讲我必定要这么做。

新华网:如何看待“英雄”这个词?

管虎:在一个民族中有担当,尊重自己,有生而为人的尊严,在危难时候站出来的那就是英雄,那会儿需要,咱们现在还是需要。作为我们来讲,影片塑造的除了谢晋元,其他人也都是英雄,因为他们已经打了三个月了,五次换血,一拨一拨的就填海似的往里扔,88师很多人是国外留学回来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那么如何成为谢晋元式的人物?还是那句话,是逼出来的,就是身体里是有的。说白了,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人人都可能是(英雄)。

新华网:请用一句话概括对《八佰》的认识。

管虎: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应该说是“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但是我尊重他们生而为人的尊严,尊重他们生而为中国人的骄傲,这就是电影里想说的。(文/苏姗)

观看八佰电影心得体会2

《八佰》2亿破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最高纪录后,目前票房已经突破3亿,也成为影院复工以来首部票房破3亿的电影。

今天,电影已经正式上映,影迷们可以开开心心买票,过足看大片的瘾了!

一定会有人疑惑,点映好评如潮,观众纷纷落泪,《八佰》到底好在哪里?只能说,《八佰》从叙事角度到视听效果,都给我们莫大的惊喜。

影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这是一场以少敌多,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战争。“八百壮士”在敌人的疯狂攻击下背水一战,坚守了四天四夜。而这场残酷战争的第一“观众”,是苏州河对岸租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从观望,到逐渐被南岸战士的热血打动,为战士们呐喊助威,运送物资,用另一种方式参与这场战争。

电影的格局很大,它想拍的是战争中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立场的人,还要表现出战争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改变,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1937年战场。战场上厮杀着的不止是“八百壮士”,还有对岸百姓生生揪着却无能为力的心。

而电影的视角又很“小”,导演把镜头对准一个个战场上的普通人。他们之中有只会算账,不敢扛枪的“老算盘”;有向往繁华城市,误打误撞收入军队的“小湖北”,也有身经百战的“老兵油子”羊拐...这些性格迥异的非正规军,在战争中细微的一举一动,就把人生百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英勇无畏的热血男儿也会思家念母,怕死畏战的散兵终于在炮火中扛起了枪。这些各怀心事的小人物,在炮火中成长,一个个有情有义起来,最是动人。

电影中有很多个直击人心的瞬间:为阻挡敌人的钢板阵,战士绑了满身的炸药纵身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河对岸的百姓为了运送电话线签下生死状,接力在桥上奔跑,最后一个个倒在桥上。在那个时刻,无论穿没穿军服,扛没扛步枪,在连接两岸的生死之桥上奔跑着的,都是这场战役里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

没错,贪生怕死、趋利避害是每个普通人的本能,可当他们面对残酷的战争,绝望和死亡促使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被激发,最终团结起来,让民族在绝望的灰烬中绽放希望。

《八佰》的演员组也很给力,观影前还担心年轻演员接不住老戏骨的戏,看完几个镜头便忧虑全无。特别是张译和欧豪的那段对手戏,一个祈求逃生,一个纠结赴死,两种情感的流泪,被他们演绎得细腻动人。

电影拍摄前,大部分演员进行为期七个月的军训,磨炼体力,更磨炼心力,对角色下足了功夫。想让观众相信,就要先亲身体会。

事实证明,《八佰》成功把观众带入了那个时代,在屏幕外为战争揪心,为战士们呐喊,为他们的牺牲流泪。看完电影,想到如今平静美好的日子,除了感激那些为了祖国浴血奋战的战士,还要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环境。

其实《八佰》看起来是战争题材,但却跳脱出战争片的限制,影片的主角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军人战士,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战绩。它的主角是中国人,这种爱国情怀连接,以至于银幕外的人感到热血沸腾,频频落泪。

关于《八佰》的评价,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八佰》究竟值不值,还要观众自己去影院评判。周末叫上朋友去影院吧,如果错过这样的《八佰》,一定会成为夏末的遗憾。

观看八佰电影心得体会3

作为疫后上映的第一部国产商业大片,由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在超前点映期间累计票房突破2亿元,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最高纪录。截止8月31日发稿前,《八佰》上映11天,累计票房近20亿元,为电影市场的复苏打了一剂强心针。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四天四夜,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为了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管虎带领团队酝酿了十余年。

十年心血得偿所愿 实景还原凝望历史

筹备期间,管虎和他的团队遇到的难题之一是“在哪拍”。在管虎看来,场景的真实度对故事的成立是至关重要的。此役战斗的主要发生地——上海四行仓库如今已经成为纪念馆,不具备拍摄电影的条件,于是管虎和他的团队不惜花费三年时间寻找合适拍摄的地方,并耗时一年半,1:1打造了苏州河北岸战场实景。真实的场景为演员塑造人物提供了强大的环境支撑,身临其境般的代入感能够让演员们相信自己就是1937年的那个“他”。

新华网:四行仓库保卫战并不为人所熟知,为什么一直想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管虎:对,一直惦记,有点像“怀孕”,孩子总得生下来一样,(只不过)时间长一点而已。

另外也不太好实施,因为电影嘛,总要有拍摄场地,今天的四行仓库还存在,但是已经变成纪念馆了。我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大一块地方,1:1地复原仓库,这是一个极大的课题和工程,所以基本上十年前是没有这个资源和能力的,(另外)自己的成熟度也不够。

到了2017、2018年的时候资源各方面都成熟了,所以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能把这项“工程”完成,我觉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新华网:现在的电影工业发展已经可以做到用绿棚拍摄,实现更加宏大的场景,为什么专注于搭建1:1的场景?

管虎:我们拍的是1937年真实的故事,这个场景的真实度对故事的成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都不相信这个场景,别的演员是不会相信的,不会相信就无法置身其中,就没办法用摄影机跟着他们去感受当年的那些人。

我们影片拍了8个月,他们每个人都像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里面待了那么久,真实的压迫感上来,一切都是为了让我相信,让演员相信,他真的是那一年的那个人,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群像中的小人物 有血有肉迸发人性尊严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管虎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能够让群像人物在观众心中栩栩如生,留下印象,是件挺难的事”,在设定人物的时候,他坚信人性中一定有光辉。在1937年的特殊环境里,绝境下逼出来的人性光辉是什么?在管虎看来,这是男人身上的尊严,也是一种动物性,“人都应该有动物性,只不过我们都快给磨没了,这时候给逼出来了。”

新华网:用了哪些方式引导演员体会角色、进入角色?

管虎:这些演员首先得说真的非常了不起,得感谢他们,因为咱们这个戏不是一个常规的讲故事的戏,它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再好的演员都有可能作为一个群演、一个背景在里面待着,所以大家首先克服的是这个。

第二,怎么能够让群像在观众心里栩栩如生,留下印象,是挺难的事。这些演员、这些人物身上,必定尘封了很多东西。怯懦、胆怯、贪婪……种种问题全在身上。但是人性中一定有光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绝境下逼出来的光辉,这是电影要的。这光辉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男人身上的尊严。

新华网:影片中所有演员都有完全不同的乡音和方言,为何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

管虎:分几个部分,一个是确实88师后来补充了五次兵力,各地的人都有,主要以湖北通城为主;第二个是如果说真实历史人物你不去这么遵循的话,我觉得也是不尊敬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还不光是历史真实人物,影片中描述了几个所谓的创作的人物,比如姜武、王千源的角色,我的意思也是,他们一定要延续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男人,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组成这么一个结构,这是一早就想好的,但是我在拍摄中遇到的问题是,全反着。

像东北人王千源要演西北人,北京人姜武要演东北人,都是反的。每个人都跟自己不同的语言籍贯打架,然后开始练习、训练,最后完成度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凝结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向历史与英雄致敬

《八佰》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是管虎导演对影片中群像人物的理解,“我尊重他们生而为人的尊严,尊重他们生而为中国人的骄傲,这就是我在电影里想说的。”

新华网:影片中,京剧、皮影和白马是一种怎么样的设计?

管虎:这个是影片中属于我个人的一些东西,比如我小时候喜欢《三国》,《三国》中很多人喜欢刘备、关云长,但是我却很喜欢赵云,影片中通过李晨的嘴说出来的,(刘备和关云长)那是兄弟之情,但是赵云不一样,他护着国,是大义,这是我个人的感情色彩。

另外,京剧和皮影戏其实都是有看客的意味在里面。我们从比较麻木的看客,变成群情激昂的一个族群,这个过程我觉得是需要皮影或者京剧的元素来衬托一下。

新华网:这部影片跟其他战争片不太一样,如何看待其中的不同?

管虎:这个是需要刻意的,如果说走常规类型,做这件事情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我更希望它不是一个纯故事性的东西,更多的是偏重于记录和写实,所以从开始我们就没有男女主演,不是正常讲故事,也没有疯狂地推进故事,而是着重写人,又不希望达到类型片似的高潮、纾解,最后很快乐,还是(希望)留下一点思索,所有这一切对我都是一种挑战,尝试着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非典型的战争片,这个我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但作为我来讲我必定要这么做。

新华网:如何看待“英雄”这个词?

管虎:在一个民族中有担当,尊重自己,有生而为人的尊严,在危难时候站出来的那就是英雄,那会儿需要,咱们现在还是需要。作为我们来讲,影片塑造的除了谢晋元,其他人也都是英雄,因为他们已经打了三个月了,五次换血,一拨一拨的就填海似的往里扔,88师很多人是国外留学回来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那么如何成为谢晋元式的人物?还是那句话,是逼出来的,就是身体里是有的。说白了,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人人都可能是(英雄)。

新华网:请用一句话概括对《八佰》的认识。

管虎: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应该说是“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但是我尊重他们生而为人的尊严,尊重他们生而为中国人的骄傲,这就是电影里想说的。

文/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