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微评丨有一种言行叫不寒而栗!有感于“西安地铁安保拖人”与“黑龙江职业学院学姐查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寝管部心得体会1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网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李志波
这两天,有两大视频让人看后甚为不快,甚至怒火中烧,一是刚发生的“西安地铁安保拖人”事件,一是经调查为去年发生的“黑龙江职业学院学姐查寝”镜头。
从西北到东北,从地铁到高校,从安保将乘客强行拖离,到学姐与学妹强硬对话,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场景,却不由让人联想到了一起,因为其言行都让人想到了四个字——不寒而栗。
想必大家都已经获悉大概过程:在西安地铁安保拖人事件中,女乘客因与其他乘客产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据西安地铁官方通报),结果,安保人员采取了将女乘客强硬拖下车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造成女乘客衣衫不整,大面积裸露,随身物品散落,其挣扎着大声喊叫的情形更是不忍直视……
在黑龙江职业学院学姐查寝视频里,由强势学姐领衔的6名女生,来到学妹宿舍查寝,结果让人看到了很不舒服的一幕:学姐们冷若冰霜,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学妹们则低声下气,噤若寒蝉,唯唯诺诺。这真应了那句流行语“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仅仅因为女乘客与其他乘客产生矛盾纠纷,安保人员就可以直接用强硬极端方式将其拖下车?单单只是到学妹宿舍查寝,学姐们就能够摆出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丑陋姿态?
这是谁给他们的权力?
他们真没有这个权力!
从现有信息来看,女乘客并没有实施足以危害地铁运行的行为,犯不着安保人员用这样野蛮的方式对待;退一步讲,即便女乘客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在没有主观严重危害性的情形下,也应该由警方来实施。而警方对一个人采取强制措施,也是有严格执法程序的。简单来说,在这件事上,地铁安保人员只有制止和协助警方处理的职责,而没有越位代替警方执法的权力。
同样,黑龙江职业学院的学姐们,在首次进入学妹宿舍时,就实行有错推定,并且言语伤人,冷漠十足,她们也没有这个权力!不用说学妹没有明显过错,就是有错,学姐们也只能以提醒和规劝为主,而不是吆喝斥责,盛气凌人。
本来,安保人员是保护乘客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他们需要震慑和防范的,是扰乱地铁秩序、危害地铁安全的行为。在行使职务行为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形,他们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做出预判,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协调解决;用最小的成本和代价来平息事态,而绝不能鲁莽行事,言行过激,扩大争端,升级矛盾。当然,这需要经验与技能,也考验智慧和素质。
本来,学姐们检查学妹宿舍的初衷,是引导提醒学妹们保持好卫生,杜绝大功率电器,防止安全隐患,等等。面对初来乍到的学妹,她们应该以主动关心、热心提醒为主,给出标准示范,做好守纪表率,展示学姐榜样。这样的话,就是另一番镜头了。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她们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实在让人寒心。
我们欣慰地看到,西安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当地妇联也表示将持续关注和跟进。黑龙江职业学院官方也已发布通报,对当事6名学生通报批评,并召开整风肃纪大会,查摆问题,全面整改。
真心希望这样的场景不要再出现,真心希望相关方面能彻查彻改,并坚决杜绝类似事件。这既是对当事人的尊重,也是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尊重。
本文来自【半岛都市报-半岛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寝管部心得体会22019年1月14日晚自习,我校初中舍务教师在王洪忠、姜萍二位主任组织下,进行了一学期的舍务工作总结交流会。
会上各位舍务老师谈了各自在舍务管理上的方法、经验。谈出了舍务管理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彼此借鉴相互学习。刘忠阳、陈乙峰、李东芳、许洪芝几位老师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寝室管理心得向其他老师做了经验分享。
姜萍主任针对女舍老师日常管理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问题。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舍务工作将更上一层楼。
王洪忠主任肯定了午休“回寝即静,入室即睡”、寝室阅读工作、安全工作以及日常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做法。坚信大家在现有的内务、卫生标准基础上,提升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为实现“文明、和谐、温馨、整洁”的住宿环境而努力。最后王主任送给所有舍务老师一句话与大家共勉“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
最后吴剑校长针对突发事件处理、请假制度、提高舍务老师职业幸福感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大家给予厚望,希望大家不断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
寝管部心得体会3【著书者说】
作者: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本讲古代烹饪饮食文化的小书,也是一本普及训诂学的小书。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初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但细说起来,关系还真挺密切。
这本书里涉及的都是烹饪饮食最普遍的事物,包括烹饪饮食的总名,烹饪原料及其加工,调料和人的味感,烹饪方法和厨艺、炊具和食具,饮食成品的名称,饮酒的生理,烹饪饮食的文化传统等。每篇的内容不过平常所记,顺手拈来,即兴而发,没有系统,也不求全,只是想以此唤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文字训诂学的浅显方法稍有了解,对古代文献这方面的记载略加关注。早在汉代,训诂已经由于解释经典而登上了厅堂,希望今天,这门有用的学问不但能够“上得厅堂”,也能够“下得厨房”,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民以食为天”
先说烹饪饮食,也就是吃饭和做饭。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今,这件事都是可大可小,可浅可深。
说大一点,烹饪饮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饮食与人类俱在,不论在哪个时代和什么地方,饮食和人类的关系都是最密切的。烹饪从熟食开始,有了火,才有可能熟食,也才能有烹饪。古代典籍中记载熟食的传说很多。《礼记·礼运》阐释了烹饪饮食从远古到上古的演变:“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与《礼记》的说法如出一辙。考古的成果将火食的时间不断提前,从茹毛饮血到炮燔烹炙,人类有了新的活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烹饪饮食还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负。《尚书·洪范》说,天帝赐给夏禹一种治理国家的大法,称作“九畴”,其中的“农用八政”,说的是八种管理国家的日常政务,第一项就是“食”。关于饮食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有很多典故,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楚汉相争时,刘邦多次在荥阳、成皋被项羽围困,因此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以与楚军对抗。说客郦食其给刘邦献策,让他趁项羽不经意时收复荥阳,因为在荥阳西北敖地山上有一个粮仓,各地往此输送粮食已有很长时间,能占有敖仓大量储备的粮食,其他的军事行动有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先有了充足的粮食,再加上正确的军事措施,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郦食其以粮食的重要性说服刘邦,他说:“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南宋武帝刘裕在位三年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被杀害,三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他继承父亲的改革政策,在位三十年成就了元嘉之治的太平盛世。刘义隆对农业十分重视,多次亲耕劝农,元嘉二十年下诏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夫辍耕,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这就是元嘉之治一切政令的基础。这两处“民以食为天”的记载,分别见于《史记》和《宋书》,历代当政者频繁引用,各种类书经常收存。“民以食为天”这个传统的观念,虽从帝王的御权之术而来,却是亘古不变的大实话。如果哪个国家连饭都不让老百姓吃饱,不管原因是什么,维持政权都难,还谈什么发展。吃饭事关每一个人,“民以食为天”也就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最基本利益的口头禅。
说小一点,烹饪和饮食的原始动力不过是为了果腹——自己吃饱,也让下一代吃饱。或者说,它不过是家家户户的庖厨和餐桌,无非是碗里饭、碟中菜、杯中酒而已。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富足时山珍海味,丰盛有加;贫困时端着一个大碗稀汤,抓住一块杂面干粮,门边儿上、树底下、地头上随便一蹲,就是一顿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的目的越来越不单纯了。从在世的人吃,到对辞世者的祭;从生存和生长的需要,到对美味和营养的追求;从简单的进食、消化,到过程和动作的仪式化;从口感与味觉的满足,到色彩和样式的视觉享受;从个人的食用,到家庭的团聚、朋友的抒怀、乡愁的体验……几千年来,烹饪和饮食从口味到心享,已经不仅是物质文明,还有了深厚的精神内涵。于是,烹饪和饮食与许许多多自然的、社会的因素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在山河湖海中寻觅食材,通过农牧业生产扩大烹饪的原料,借助日渐精密的手工业创造烹食的器皿。人的口味与食品制作跟地势、季候、交通、居住条件等等发生了关联。在打上了时代和地域烙印的烹食习俗和礼仪中,可以考察出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吃”造就了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明又发展、改进、丰富了“吃”的技术与艺术。所以,往深里说,烹饪饮食文化是有关人类文明史的大课题,值得细微的文笔去大书特书。
就整体民族文化而言,中国人在烹饪饮食领域的创造实在令人惊叹。就食材的丰富,烹饪手法的多样,不同菜系口味之纷繁,果腹之外品尝、养生、治疗、交际等功能的众多,在世界上可以说无与伦比,漫长的烹饪饮食发展史,有多少高超的发明和技艺使人惊呼,有多少与之相关的生动故事让人神往。但是,要了解这些故事,学习这些技艺,必须去阅读古书,而训诂学,就是帮助我们准确读懂古书的桥梁。
《餐桌上的训诂》王宁著中华书局
《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说法。资料图片
插图由佟润欣绘制
插图由佟润欣绘制
插图由佟润欣绘制
插图由佟润欣绘制
训诂再现烹饪古史
现在再来说训诂学。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周代的宫廷学校分国学与乡学,其中包括小学与大学。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因为只有先学习了汉字,才能通过读书学习数学和礼、乐、射、驭等别的课程。所以周代就把认字、读书、作文这种开蒙的教育称作“小学”。秦始皇初兼天下后,讲求实用技术,烧毁经书,并发布很严厉的“挟书令”——除幕府外,民间不能私自藏书。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需要将先秦经典发掘出来,始创经学,以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为教材。汉字是表意文字,古文经学家手中持有还保存着古文字书写的经典,而早期古文字形义是统一的,因此可以利用汉字的字形来证实经典的意义,从而解读经意、还原历史。这就产生了将汉字形音义统一而整理典籍的学问,沿袭周代的名称,仍叫“小学”。这里的“小学”不是小学问,因为它和经典捆绑在一起,是经学的一个部分,在当时是大学问,所以汉代就有人给它翻案,说不能再把它“降在小学”。于是到了隋唐时期,便将“小学”明确分为文字(形)、声韵(音)、训诂(义)三门。这三门学问,虽各自都有自己的理念、方法和专书,但就解读古代文献的应用目的而言,形、音、义必须结合,文字、音韵、训诂是分不开的。东汉许慎尽二十年之力,作了一部《说文解字》,在五经话语系统的基础上总结了汉字的形义关系,并建立了上古音系统,是第一部把文字声韵训诂学引向科学的经典著作。
训诂学是解读古代汉语书面语意义的学问,它有三个基本方法:一个是“以形索义”,也就是利用汉字的表意性来解释古代典籍。第二个是“因声求义”,也就是考察词的古音,找到词的本字,再准确理解词的本义。清朝大学问家戴震说“故训音声,相为表里”,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都是说音和义的关系很重要。第三个是“因义证义”,是利用汉语词义的系统性和引申规律来确证意义的内涵。这三个方法合在一起,就是“形音义互求”。在这本小书里,是想一方面介绍古书上关于烹饪饮食的记载,一方面采用训诂学形音义互求的方法,让大家既熟悉了古人的生活,又熟悉了古人解读文献的训诂学。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结合,追溯汉字和古代汉语词义的变迁,可以找到很多烹饪饮食文化的信息,使烹饪古史再现,它是写在书上的文物考古。这里只举一个例子:上古汉语中,“禽”是鸟兽的总名,这个字从“禸”,表示禽兽的脚爪,古人对禽兽的脚爪最为敏感,因为他们要靠脚印来辨识禽兽的种类与行踪。后来,人和鸟兽有了更深入的接触,分清了飞的和走的,汉字中就有了“禽”与“兽”的分立。《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禽”与“擒”同源,“兽”与“狩”同源,这说明,在语言里“禽”与“兽”分立之时,中原尚处在狩猎时代,烹食的肉类原料是以野生动物为主的。此后,人类分清了猛兽和驯兽,有一部分肉食的食材可以豢养了。于是由“兽”孳乳出“畜”字,“畜”在《说文解字》里有一个重文写作,从兹从田。“兹”有滋生、积累义,“畜”是豢养而积累下来的田猎物。有豢养,就必定有放牧。狩猎与畜牧并存,人类的生活资源有了剩余和积存,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这是生产信息,同时也是烹饪饮食信息。汉字和汉语反映的这些信息,在典籍的记载里可以得到证明。《周礼》记载,在宫廷里掌管烹饪饮食的官宦(其实是家奴)最高为“膳夫”,他手下有“内饔”掌管宫廷内的饮食,“外饔”掌管祭祀及宫廷外皇亲的饮食。另有“庖人”是专管炮制肉食的,肉食的原料分六兽(麋、鹿、熊、麕、野豕、兔)和六禽(雁、鹑、鷃、雉、鸠、鸽),由“甸人”供应。“甸”是郊野,这里所说的“兽”和“禽”都是野味,经过狩猎获得,或有多余,养在郊野的园囿里。六畜(马、牛、羊、犬、豕、鸡),则是豢养在牢和圈里,可以按需取用。《周礼》记载的饮食管理的格局,与汉字汉语词汇的分合状况完全吻合。这个例子说明,了解烹饪饮食文化,需要阅读古代典籍、考证字词意义的发展。也就是说,需要有一点训诂学的常识。
我们已经在《舌尖上的中国》那些视频里看到了现代美食的制作,饱了眼福。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只要到各处去走一走,饱一饱口福更是不成问题。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要对那些厨艺与美食的历史有一点了解,来充实一下我们的精神呢?诚如此,对中华民族的创造性,也会有更深的体会吧!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6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上一篇:无影手心得体会,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