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老师家长会心得体会,通用3篇

家长会有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学棋的老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老师家长会心得体会1

今天开家长会,不,是家长课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小学的老师开始教育起家长来了。大言不惭!

我上大学的时候,她还没出生呢。论学历、论经历,小学老师想教育家长,还嫩了点儿。

在高考这个职业里,不客气地说,小学老师的普遍水平,连三流都算不上。他们自己都是高考的失败者,却在这里指点江山。

没办法,中国教育和‬社会‬分层‬的筛选机制决定了这个结果。所以我从未寄希望于孩子在学校能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那些对老师不假思索地言听计从、寄希望于孩子靠完成家庭作业就能参加高考比拼的家长,是注定要失望的。在‬我看来‬,小学‬老师的一些‬关于‬学习‬的观点‬,是无法‬与‬‬最终‬目标‬——高考‬挂钩‬的,很多‬人在高考‬中‬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在‬小学‬阶段‬接受‬了错误‬的学习‬观‬。

例如,小学里的数学拼命强调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应用题为难学生。这本是促进大家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做法,却被当作了目标。但是如果你接受了这种数学思想,到初中和高中时就会发现:很难再把自己所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数学的核心是抽象,就像哲学,在菜市场研究哲学,那得是什么样的大家啊!

学习从来都是自觉的行为。在孩子没有自我觉醒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找到成就感。成就感是人生向上的最大动力。

成就感说起来很抽象,其实说白了,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只有当她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到,才会付出行动。人都一样,不分年龄,孩子们并不傻,甚至比我们这些饱经风霜的人更能直观地感受这个世界。

老师家长会心得体会2

昨晚是我第一次参加女儿入小学来的家长会,真是收获满满。这次家长会,让我认识到,家长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职责,这种职责是终身制的,它如影随形,从孩子身上能够折射出父母的教养。我将从以下两点总结出此次家长会的宝贵经验,并在今后的教育上做到知行合一。

一、“双减”减什么?

“双减”一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十年前就提出的,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是今年八月份国家才正式下文,而且力度空前。并且国家同步提出了严抓五项管理工作:“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初心是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上均衡成长,而不是畸形成长,不能与孩子身心背道而驰,回归原本了。“双减”政策出台是利好了所有中国学生,也是我们中国教育转型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明白国家的初衷,并且我们家长也要积极配合。

二、“双减”下,我们要怎么做?

教育学家陶知行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了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为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也是终身制的,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跟着模仿。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小学规定要阅读400万字的书,也就是四五十本的书本,孩子天性贪玩,我们要引导孩子爱上阅读,陪着孩子一起爱上阅读。二要重视基础教育。现在的趋势是中考和高考的题目都往简单地出,难题和偏题已经减少非常多的题量。三要大人以身作则,大人要爱上学习,小孩就会跟着学习。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说:“学习是三个相遇与对话,即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伙伴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与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努力经营好自己和孩子!

老师家长会心得体会3

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做对了的第一件事就是“陪伴”。

好习惯是陪出来的

去年,重庆一位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

班主任曾坦言:“她的学习习惯特别好,让我都感觉很佩服。”

而这份习惯,源自父母平时的培养。

这位考生的父亲曾说过:“学习上主要靠孩子自觉,只是从小时候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谢欣颖一岁多开始,父母就开始订很多幼儿画报、绘本。

“小时候她看不懂,我们就给她讲,她主要是看图。慢慢的,她自己看了给我们把故事讲出来。”

坚持亲子阅读一段时间以后,女儿爱上了阅读。平时除了学习之外,阅读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无独有偶,另一位考生的妈妈也提到:

“孩子的习惯肯定要从小培养,所有的习惯必须在他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时,全部帮他打好。

监督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非常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留意他。这个过程,家长也要自律,不能像现在很多人那样,把孩子丢一边玩手机。”

孩子每个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父母用心的陪伴,学习上的习惯,父母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养成;生活上的习惯,更是要以身作则。

我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的好习惯好难培养啊!坏习惯倒是一学一个准!”

孩子的好习惯养成关键期,往往是在10岁之前,这个时期,光靠催促、监督是没用的,最好是父母陪着孩子一起坚持。

不然,大人的懒散会直接影响孩子,比如想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自己却放不下手机;想让孩子多看看书,自己一年不翻一回书;想让孩子多运动,自己平时就爱宅在家里......

孩子的优秀,他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父母需要付出的努力也不比孩子少,尤其是孩子生命的前10年。

有智慧的父母,不会用自己的权威,耳提面命地逼着孩子努力,而是陪着孩子一起进步。

在孩子童年,帮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未来才会真正的省心。

幸福感是陪出来的

河南郑州一位爸爸,为5岁女儿手工做玩具的视频在网上走红。

从女儿两岁多的时候,他就开始手工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如今已经坚持了三年。

手工玩具用的材料很简单,就是家中的塑料瓶、废纸箱。这位爸爸已经做了120多件小玩具,家里被朋友称为“玩具王国”。

这位爸爸坦言道:“坚持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陪伴孩子的童年。”

因为父母的陪伴,女儿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对她来说,最珍贵的不是玩具,而是爸爸真诚的陪伴,每一件玩具,都成为父女俩最幸福的回忆。

高质量的陪伴,往往让孩子更幸福。相反,长时间缺乏父母陪伴,孩子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的。

许多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执教中发现,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或多或少表现得更加敏感、胆小、自卑。

孩子成长过程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孩子受挫时,有爸爸或妈妈及时且积极的关注,这会让他感受到安全,他才会无忧无虑地成长。

每一个幸福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

好的亲子关系是陪出来的

我曾经听过一位妈妈抱怨自己3岁的儿子跟奶奶亲,不跟她亲。

一问才知道,她因为忙于工作,孩子从小就是跟着奶奶生活,自己几乎没有怎么照顾过孩子。

有一次,奶奶有事要回老家几天,这是第一回,由她一个人带孩子。

白天的时候,孩子还开开心心的,到了晚上就开始哭着要奶奶,怎么哄都止不住,直到哭累了才睡去。

奶奶走了几个晚上,孩子就哭了几个晚上。

妈妈也很伤心:“我是他妈妈啊,他为什么就跟我不亲呢?”

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仗着血缘关系,就很笃定地认为孩子跟自己亲密无间,但事实是,不陪孩子,孩子也会变成陌生人的。

世上没有哪一种关系不需要经营和维系就能其乐融融。

那些亲子关系很好的父母,都在与孩子相处中下了苦功夫。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说过:“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趁孩子小的时候,抓住陪伴他们的每一分每一刻,很多小事都能增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比如下班陪孩子玩一个小时、睡前陪孩子读读书、假日带孩子出去旅行......

你真的没有那么忙。只要足够真诚,足够用心,孩子就很容易满足,你们的亲子关系绝对不会太差。

亲子关系好了,教育也才能变得更加简单。

来源: 成都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