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心得体会 >

儒家思想心得体会,精选3篇

9. 探析儒学精华思想,学习自我修身之道,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儒德致学实践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儒家思想心得体会1

岁月泼墨,缀下繁华,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所以儒学是关于人伦的哲学,是关于修身的道德的学问。它关系到人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自处,如何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守正自己的位置,守好初心。在修身方面,儒家强调静心之道、自强之道、宽容之道,慎独之道和自省之道。当真正深入了解这五道,便能够真正的领悟到自我修身之道。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儒家思想却依然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更是不可分割。为了探索人们对学习儒学思想的看法以及儒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曲阜师范大学儒德致学实践队于12月18-12月30日分别于山东省日照市、潍坊市、聊城市以及河北承德市等开展实地调研。

实践队员对教师们进行专访,发现大部分教师虽不能准确的将儒家修身之道和教育融合,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普遍能够做到静心、自强、宽容、慎独和自省,能够认同道德修养对于提升自身的重要性,同时表示正在致力于将儒家文化和教育作一个好的衔接,以提高学生对于儒家文化的认可度,让儒家思想扎根在学生心中。采访过后,实践队员将采访中遇到的老师类型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就有所欠缺,故在回答有关儒家修身思想问题的时候不能非常灵活的应变。第二种,自身对儒家思想感兴趣的教师,故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也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如何将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其中。但是调查结果表示第一种情况所占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提高自身对儒家修身之道的认识,了解儒家修身之道的内涵,充分利用当代各种媒介,提高自身修养。其次,身为教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解“什么是儒家修身之道”,更应把儒家的修身之道和教育联系在一起,教育不是空架子,不能只是死板的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让每一位学生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形成独立的人格,做到慎独自律,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自强、爱国、宽容的当代新青年。

每位教师都认为儒家修身思想流传至今,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的,要不断挖掘这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培育出当代自强新青年和儒家修身思想融合,而不是空喊儒家修身思想,不只是把儒家思想停留在课本上。

儒家思想心得体会2

岁月泼墨,缀下繁华,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所以儒学是关于人伦的哲学,是关于修身的道德的学问。它关系到人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自处,如何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守正自己的位置,守好初心。在修身方面,儒家强调静心之道、自强之道、宽容之道,慎独之道和自省之道。当真正深入了解这五道,便能够真正的领悟到自我修身之道。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儒家思想却依然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更是不可分割。为了探索人们对学习儒学思想的看法以及儒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曲阜师范大学儒德致学实践队于12月18-12月30日分别于山东省日照市、潍坊市、聊城市以及河北承德市等开展实地调研。

实践队员对教师们进行专访,发现大部分教师虽不能准确的将儒家修身之道和教育融合,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普遍能够做到静心、自强、宽容、慎独和自省,能够认同道德修养对于提升自身的重要性,同时表示正在致力于将儒家文化和教育作一个好的衔接,以提高学生对于儒家文化的认可度,让儒家思想扎根在学生心中。采访过后,实践队员将采访中遇到的老师类型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就有所欠缺,故在回答有关儒家修身思想问题的时候不能非常灵活的应变。第二种,自身对儒家思想感兴趣的教师,故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也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如何将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其中。但是调查结果表示第一种情况所占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提高自身对儒家修身之道的认识,了解儒家修身之道的内涵,充分利用当代各种媒介,提高自身修养。其次,身为教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解“什么是儒家修身之道”,更应把儒家的修身之道和教育联系在一起,教育不是空架子,不能只是死板的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让每一位学生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形成独立的人格,做到慎独自律,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自强、爱国、宽容的当代新青年。

每位教师都认为儒家修身思想流传至今,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的,要不断挖掘这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培育出当代自强新青年和儒家修身思想融合,而不是空喊儒家修身思想,不只是把儒家思想停留在课本上。

儒家思想心得体会3

儒家学说创立至今已有2500年的时间,可以说儒家学说已经深入中华人的骨髓,那么儒家学说到底是好是坏?是精华还是糟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对儒家的发展和传承做一个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外国没有儒家思想,但是外国的社会运转依然正常,中国有儒家思想,好像现在中国的社会运转和儒家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拿掉儒家,那么中国社会的运转和运行会不会受到影响?儒家学说是不是束缚人思想的工具?如何辩证的看待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

关于儒家的发展历程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先秦儒学;二汉代异化儒学;三宋明新儒学;四现代儒学。接下来我将会从历史的发展阶段和儒学所在的地位和使命和大家探讨下儒学到底有没有用。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第一位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他认为“仁”即“爱人”,仁即是做人的道。“仁者人也”,做一个人须要尽人道,能尽人道,便是仁。因此,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即自己都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那就不要以同样的言行对待他人。孔子所处的时代“邪说横行,处士横议”,“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所以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周公的礼乐制度,他试图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把无道无序的世界变得有道有序。孔子的一生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公的礼乐制度,所以他周游宋、卫、陈、蔡、齐、楚十三年宣传周礼,但是没有一个统治者接纳他的观点。什么是周礼?周公认为,“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礼仪规范,划分了等级并限制各阶层的权利;“乐”是配合礼仪活动而进行的音乐歌舞。所谓:“礼以分,乐以和。”礼强调的是分别,即“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的作用是感染众人和睦相处,即“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礼乐制度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让人搞清楚自己所处的阶级地位,比如规定了王侯,诸侯,贵族,平民等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区别自己的身份,就连人死后的叫法都有区分,还不能乱叫……所以孔子一生追求的周礼,其实就是恢复周朝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格局。孔子曾经拜访老子的时候,谈到过恢复周礼,和老子探讨“礼”。老子回答,“你所谓的礼,倡导他的人早就死了,就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你又何必追求那已经过去的东西?”说罢老子指了指前面的河流,说到“就像这流水一样,在时间的长河里滚滚前行,奔流不息,你又何必到倒行逆施,逆水而上……”不过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和观点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总结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的有限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习时应该采取虚心,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孔子的儒家成就,我觉得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老师,首开私教这一点比他儒学的成就更为重要和突出。

先秦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为什么提曾子,我们现在很多学者提到儒家一般不提曾子,我觉得曾子在儒家的地位和孟子,荀子不相上下,为什么?因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曾子《大学》格物致知为基础所开展的,《大学》作为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所以不得不提曾子。曾子主张,“以孝为本,孝道为先”,这也是现代百善孝为先的原型思想。曾子十分注重自身品德品质的修养,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学习分不开,他提出了“修身,治平,省身,慎独”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先秦儒学的第三位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孟子的思想最高范畴是天,他认为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和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所以他把道德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他还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最早的三纲五常雏形)凡事人力所做不到的事,孟子都会归结为天的作用。孟子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因此他主张顺从天的安排,做到“乐天,畏天,事天”(为董仲舒天人感应起了引路作用)。孟子的政治主张,带有很强的民权意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主张德治天下,提出“仁政、王道”等观点。孟子还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并提出主要在于人的主观方面,他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说法。孟子也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断,主张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改变人的人性和天性。

先秦儒学的第四位代表人物:荀子。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荀子的思想不仅有儒家思想的枝叶,还有法家思想,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他的两个徒弟李斯和韩非子就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荀子继承了儒家的“为政以德”的传统,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强力来压人,认为治国就应该平政爱民。他曾做比方:君主就好比行驶在水中的舟,庶民就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提醒君主,施行仁政。荀子和孟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有“四端”。荀子则相反,他提出了一种以人性本恶为基础,以礼为核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伦理学说。荀子从人的自然欲望上寻找道德的根源,认为人性本恶,他还摆脱了天命论的影响,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丁胜天”、“行贵于知”等观点。荀子认为,天有固定不变的规律,地也有固定不变的法则,这些并不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这夜意味着,天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规律不会决定社会的变化,荀子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先秦儒家学说从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穿越了春秋战国,也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其归根结底是在社会动乱,群雄争霸的格局下,儒家的碎碎念学说根本起不了作用,“政权还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先秦儒家学说是社会的组织哲学,他更贴近于生活的待人接物,和思想品德的建树,先秦儒家更多的是强调社会责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接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书同文,其根本上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直接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思想,从此依法治国便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这也为后来异化儒学作为辅助文化登上政治舞台做了铺垫。

汉代异化儒家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最开始实行的是黄老之学,即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就这样差不多过了100年的时间,虽然在这期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有所发展,但是封建地主阶级却发现迅猛,诸侯和贵族的势力越发壮大,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逐渐意识到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维持政治上的统一,一定要有统一的帝国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登上了历史舞台,儒家思想也和王权专治统治绑定到了一起,儒家学说正式成为帝王的统治工具。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政治核心思想的理论和前提,他认为,君之为君,乃是上承天意;君之为君,又当效法上天之道。为此,他试图为统一的皇权专治统治创立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从而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儒术,三纲五常,阳尊阴卑等一系列主张。董仲舒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认为天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自然界的万物及其变化,社会中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提现。董仲舒认为,“天”既为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就有权监督这种正常实现。于是人间便有了执行“天”意的人——天子,因此“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从此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为以后得封建统治所沿袭。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董仲舒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和五常那是“天”的意志的提现,三纲的主从关系是绝对不可能改变的,而五常是用来调整这种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是其思想的核心,它使皇权统治变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董仲舒把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融合在一起,并加上天赋人权,君权神授的思想,让儒家学说逐渐有了宗教的味道,儒学也逐渐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新儒学

一 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敦实。周敦颐将《阴阳五行学说》和《易经》学说融合一起,得出了宇宙的本源是无极——一种尚未分化形成的处于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等同于老子的道,无极生太极,周敦颐认为“诚”是从阳气中得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人的一种高超的理想的境界。太极的动静又分为阴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五行……

二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张载,张载字子厚,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人称横渠先生。张载提出,宇宙的本源是气。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为太虚。在认识论方面张载提出“见闻之知”和“德行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行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

三程颢,字伯淳,是程颐的兄长,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数,学者称伊川先生。二程继承了先秦思想的“理”的范畴,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他们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阴阳二气和五行只是理的创生万物的材料,即“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之后理或者天理被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也被称为世界的本体,二程还提出“理”在人类社会相对应的道德规范。在人性方面,二程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他们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理在人性中的表现,没有受到任何损害,是善良无暇的;后者是“气”所幻化而生的,因“气”有清浊厚薄,阻碍了“理的正常发挥”,所以有贤愚,善恶的分别。恶就是人欲,和“天理”对立,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四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闽学代表人物。在理学发展史上,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二程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理”,或者称“道”,“太极”。“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存在,无情意,无造作。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朱熹推崇格物致知,朱熹探讨了知行的关系,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朱熹从天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的问题,他认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险,道心事天理,所以精微。因此他又提出,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从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集注》和其他经学注释就被定位科举考试的依据,他的言论几乎成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这也是后来八股取士的雏形。

五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心学”的开山之祖,字子静,号存斋,人称象山先生。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心学,将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封建纲常伦理合二唯一,即“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理”就是心中的理,因此他有一句名言“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是陆九渊思想的基本范畴,“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心来证明。

六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比较重要的命题。“心即理”是王阳明思想的逻辑起点,也可以说是他的宇宙观,他认为“心”便是天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又是万事万物变化的归宿。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肯定人的能动作用,认为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践,如果不去实行,就不能全是真正的知道。在方法论方面,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错误的,应该是“致良知”。人们应该用自我的“心之本体”,即“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说。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屈指可数,王阳明可以算是其中之一。

新儒学的发展可以说是集百家之长,其中阴阳学说,易经,儒释道三家学说博采众长,各取所需,形成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学说。元代以后以四书五经为内容,以朱熹经学批注为标准答案,到了明朝以八股文为格式的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广大的学子和文人正式沦为应试教育和规范思想文本的学习工具,人们的思想也被限定了一定的范围。在加上清朝的文字狱和文治考试作弊问题,清朝统治者对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认知也被进一步压缩,人也就失去了创新和创造能力。

现代儒学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随着西方先进思潮的涌入,民主和科学打开了我们尘封已久的知识之门,打倒孔家店的活动也愈演愈烈,人们才真正的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走了出来。随着西学的涌入,各种思想和学科如百花齐放一样进入了我们的认知和意识,我们又回到了诸子百家的时代。一花独放不是春,满花齐放春满园。到了现代儒家思想依然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和膜拜,不过我们对于儒家思想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判断和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文化都有其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关键看统治者的权利如何应用。

儒家学说从来不会束缚人的思想,束缚人的思想的往往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权利而把儒家思想变成束缚人思想的工具。社会运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依法治国才是根本和基石,文化和思想学说只是社会发展的辅助工具。外国没有儒家思想,在依法治国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依旧正常运行。即使中国没有儒家思想,中国的社会秩序在法律的基础框架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行,当然儒家学说作为中国2500年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是锦上添花。不过在儒家学说的应用上有时候我们更应多一分灵活和创新,要活学活用,多一分好胜的心态和开拓的精神,少一分道德伦理和仁义礼智信,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