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工作心得 >

接续奋斗再出发——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

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张建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无论是《建议》提出的二〇三五远景目标,还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原则、主要目标,都既蕴含着对形势的分析和研判,也体现了对发展的继承和创新。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准确把握未来我国发展的优先领域、重点任务,不断深化对我国国情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1921年7月1日建党到1949年10月1日建国,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建国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建议》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同时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作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二、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质的禀赋。“十三五”时期,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虽然我国创新实力不断提高,但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依然存在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建议》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提出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的具体要求,在部署重点领域工作时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我们党在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首次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列为专章进行部署,并放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十二项优先领域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源泉,是防范化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带来外部风险的战略举措,唯有坚持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才会有强大活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兰州要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做好重大科技任务布局规划,抓好兰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智慧产业、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依托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进行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加强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研发,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好企业在创新中挑大梁的作用。

三、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们亲眼见证了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兜底保障不断夯实、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的历史奇迹。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1.4亿家庭年收入达到10—50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增大;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平方米和48.9平方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就要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议》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内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特别是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进一步凸显新发展阶段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过好日子的底气更足。要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入园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养老难等由于公共资源不充分而导致的一些突出问题。

四、深刻认识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课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2018年,党中央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和政策安排,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论断,充分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三农”工作的重心要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何为农业现代化?必须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具备科技化、机械化、绿色化、集约化、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融合化、智能化等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兰州如何迈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步伐,如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用更广的视野审视我市农业发展方向和定位、优势和短板、动力和压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园区化、融合化和农民职业化为突破口和发力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有规模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深刻认识城市更新行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全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的城市达17个、准万亿城市7个,这24个城市GDP之和占全国经济比重达38.3%。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发展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着眼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都会城市、精致兰州”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城市规划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城市道路系统和防洪排涝系统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兰西城市群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从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发力,实行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探索形成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兰州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要突出规划引领,遵循兰州城市发展规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密切政府、社会、市民关系,做好区域总体规划有效衔接,避免同质化竞争,确保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避免盲目扩张、媚洋求怪。要塑造城市风貌,认真研究城市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做好城市生态修复,抓好白塔山综合提升改造、东方红广场改造提升、西关十字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因城施策实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有效控制房价上涨过快;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强城市风险防控,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促进城市繁荣发展、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