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工作心得 >

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读于成龙廉洁故事有感

于成龙在45岁时成为一名官员,直到他67岁作为两江总督去世。这真的是大器晚成,他的经历并不容易。康熙帝称赞其为“天下第一清官”,后人称赞其为“中国封建时期著名的清官之一”。让我深深佩服成龙!

45岁出道不晚——先埋弓仆之火

45岁,对于现代人来说,为公司工作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分之二,即将“收官”。45岁是成龙人生的三分之二,却刚刚出道。原因是生不逢时,生于明吴时期,长于明吴时期。于成龙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于山西汾州永宁郡赖宝村。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23岁的于成龙赴山西省会太原参加乡试,中了副榜,成为进贡生,这是他一生中科举考试的最高成绩。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成龙再次参加山西乡试,但落榜。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40岁的于成龙以副职身份进京参加吏部考试,获得了候补知府的新身份。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进京参加吏部抽签,即通过抽签决定在哪个省任职。他的运气实在太差了,被分配到了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罗城县。

45岁的于成龙当官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段经历让他尽管日后身居高位,却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为了遏制统治阶级的奢侈腐败,他带头践行“为民者,必先躬,救仆也。”

洛城为官难在初——做一个勤政廉洁的好官

1661年,于成龙从山西永宁出发,前往六七千里外的广西罗城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于成龙上任伊始,经历了“三难”。

很难去。经过长途跋涉,于成龙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从永宁来到罗城。在前往罗城县所辖的柳州府途中,染上了疾病,差点丧命。

生活艰难。罗城县当时的工作条件被称为“人间地狱”。不到一年,五个仆人相继生病,一个死了,剩下的四个被他送回家。这个时候的于成龙,白天自己洗衣做饭,经常只吃一顿饭,有空的时候才吃两顿饭。晚上睡觉防贼防野兽,头下一把刀,床前两把枪。

沟通困难。上任之初,于成龙说吕梁山的永宁话,百姓说罗城县的国语。有了手势、眼神、笑容,双方终于可以稍微交流一下了。然而,于成龙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在罗城呆了七年,编制嘉宝,缉捕土匪,改革盐务,修缮城池,修建龚雪和疗养院,医治了罗城的战争创伤,恢复了经济民生,把一个荒芜的边远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平盛世,深受罗城各族人民的爱戴。在罗城县的任职中,于成龙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被上级称赞为“出类拔萃”。后来多次被提拔重用。

这“三难”让他看到了民间的疾苦。从此,他以天下为家,人民是天下的主人。他考虑世界事务,但实际上是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幸福。他名义上是个官员,实际上是个公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人民的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责任重大,他越是走在前面。他可以为人民放弃一切,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放在身后。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不考虑个人利益。

仕途中的孝道——赢得天下清官的美誉

纵观于成龙20多年的仕途,可谓疆域辽阔,事务繁杂。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为四川贺州人。后转任湖广黄州府同知、知府,历任武昌知府代理人、福建按察使、公使、巡抚兼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进京,升任江南江西巡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早晨,时任江南、江西巡抚的于成龙在椅子上悄然离世,享年67岁。20多年来,于成龙独自一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家人,只有一个已婚的妻子在长期缺席20年后出现。家中老母亲委托妻子儿女照顾。不是她不守孝道,而是她为了国家放弃了小家,宁愿孝顺。

于成龙诚实勤奋的高尚品德,正直高尚的人格力量,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历史在塑造优秀灵魂的同时,也激励着今天的党员干部要像于成龙一样,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终生为人民服务。你在思考世界,思考国家,思考自己的苦难;你穿旧衣服,吃粗饭,你从来不在乎;你热爱人民,痛恨贪官污吏,为人正直;你流着泪,忍着辛苦,勤勤恳恳。回忆

反腐败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廉政文化的支撑。这是为了营造诚信、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倡导勤政、廉洁、和谐的价值观。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赢了,执政党就有优势和资本;没有它,执政党将处于危险之中。这是民心所向。古人说,天下大势,往往人心所向。这是老百姓喜欢于成龙清官形象的根本原因。于成龙死后,南京的男男女女都哭着罢工,这表明南京人民对他的死非常悲伤。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官员,是公平使用权力,廉洁从政,还是以权谋私,滥用权力;无论是体面的生活、健康的品味,还是迷恋金钱、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都关系到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到民众的凝聚力和偏差。

于成龙的诚实是他严格自律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官员,要像于成龙那样是不容易的。于成龙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无私,他的淡泊名利,他的庄重无私,他对世界人民的奉献。在今天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