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工作心得 >

50000“家训”是什么,如何看待家规、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50000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关注”,方便大家讨论分享,带给你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你的支持。

《易经·家》导言中强调:“父母严管家庭,才能父子相信,兄弟和睦,夫妻和睦,家风正气。”

一个家族要想世代延续、兴旺发达,优秀的家风家训是这个大业的重要基石。

什么是家训?这个概念的出现,源于《尚书》记载的《周公家训》。作为历代帝王家训的始祖,是将家风与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源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训逐渐成为一个宗族家族的重要精神内核,是引导后代做人、安身、修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在家风家训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中,明清统治者特别重视家风家训教育,在传统训导上有了新的突破,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立足现实,深入生活,把沉重、僵化的训诫逐渐转化为“润物细无声”般的沉浸式“德育”,使中华民族传统家训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明皇室为了巩固国家,和平,亲自撰写家训,引领潮流。明初,为了解决前朝遗留的问题,维护社会安宁,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了许多帮助发展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政策。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大家庭的分裂,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古语有云,“礼义廉耻”。

皇帝和皇后立即更新了传统的家规家训,并亲自撰写了一套丰富详细的新家规家训,严格指导和规范宗族子弟的道德行为。

此后还掀起了写家训整顿家风的热潮,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也随之跃升。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作品,涉及领域广泛,家训文化达到了顶峰。

如明太祖编纂的《祖训录》,内容体系庞大详尽,涵盖祭祀、国家政治、礼仪等十三个方面,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内在教育。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随时修订《祖训录》,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惯例。

此外,明太祖对儿孙的教育不仅来源于书本上的几句话,或派学识渊博的名师专门授课,还主张让他们去实践。

比如长子朱标,经常受命实地考察民情,从民生疾苦到培养其忧国忧民、励精图治的品德。

皇室不仅特别注重家训的制定,也特别注重家风的培养。

朱元璋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曾夸赞郑家勋的《郑氏大旗》,称赞郑升官,被封为“江南第一”。

其他著名的儒家家族也都写过家训,整顿过家风,好的也跟着学。它在明代家训和品德教育的鼎盛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一家之主推陈出新,清代家训的发展往往是时代交汇变迁中最动荡混乱的时期。明清时期的传播恰逢中国社会大变革,面对明朝即将覆灭、清兵入关的景象,许多有识之士参与到明末“反清复明”运动中。

在我们国家崩溃的时候,留下了很多家训书籍,比如整合民族大义,胸怀大志,勇于担当,忠于祖国。

清朝建立后,入关的第一个皇帝清世祖写了《高级官员简介》,并使之成为皇室子弟的必读之书。他承包了明朝的思想精华,不忘古今与历史相结合,成为帝王们接受教育的基础。

晚清时期,受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西交流受阻,八股思想深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侵华战争接连爆发,中国大陆千疮百孔,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笼罩。曾经规范人们道德修养的家训也无济于事,效力大不如前。

但中国人民绝不会向侵略势力屈服,无数有识之士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猛烈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糟粕。

结合西方传入的新思想,摒弃和创新不和谐时代的旧思潮,如烛光般群聚,执着地冲击愚昧的藩篱。

洋务派最典型的代表曾国藩对曾《家书》中的“八字家规”和治家严谨的精神影响深远。

曾公所保留下来的很多思想,至今仍是典墨的训诂。家训说到底还是希望把后代塑造成优秀高尚的君子。

从内在的自我修养,到外在的正确品行和品行,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无论你处于什么阶层,处于什么地位,都离不开家训中包含的训练原则。明清以来,家训文化更加繁荣,内容包罗万象,逐渐“人性化”。

清风严明,德才兼备,安身立业,爱惜产业。永远是家训的根本。毕竟卑鄙顽固的小人是不屑一顾的。“修身齐家”在明清家庭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学者陈宪章在《弟子规》中提到:“一般来说,能立于天下者,必有独霸天下之术。”

有才能的人力争上游,可以学得优官;平庸的人也需要掌握一门技能才能生存。这个想法在今天也是发人深省的。

此外,明清家训内容真实平实,一般会以身作则,写下个人经历,以达到劝导的目的。倾吐心声,对后辈充满殷切期望。

例如,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在《林玉二》中讲述了他的往事,并承认他年轻时很傲慢。他过于傲慢任性,轻视科举考试。

结果我的学业荒废程度大不如前,现在想弥补也没用,一直没拿过第一名。

他分析了过去的教训,并建议儿子用情感和理性来理解这些教训,这其中包含了一个父亲的殷切期望。

第三,沧海桑田,家训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家国荣辱紧紧相连。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时刻影响着后人精神世界的塑造。

或许在普通家庭中很少听到有人提到“家训”“家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规矩”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人格塑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劝诫也发生了灵活的变化,但其作用和内涵却如星辰般永恒。

比如古代封建社会受宗法统治影响很深,明清家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子女要绝对无条件服从父母。

即使是兄弟也坚决服从“长兄如父”的伦理观念,但无论事情是否符合常规,都充满了严厉的等级观念和压迫感。

如今,随着思想教育的开放,等级观念正在逐渐弱化。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平等、沟通”这个枢纽上。

它更注重心与心之间的理解和关爱,既保留了孝顺的品德又遵循了明辨是非的理性。

此外,古代家训中还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的内容,如“天注定”、“命中注定”等警语,在今天仍有一些弊端和负面影响。

结论如《坚守春节》所言:“富贵不能强求,人生的命运是注定的,要顺从天意,不要做无谓的反抗。”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人们争强好胜的积极性,过于听信“宿命论”,把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

而且要时刻有一种毅力和勇气,“即使坐牢,也要奋进。”

以小见大,父母从小就经常教育他们不要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等你成熟了再想,节俭不仅限于饭钱,还在于生活。

“勤俭节约,没有不如意;骄而倦,不可不败。”现在社会混乱,物欲横流,保持节俭之心极其困难,但保持了就能找到真谛。

家训所体现的理性思想和人文关怀,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颗珍贵而耀眼的明珠,时刻滋润和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变换着人生路上的风景。

参考

中国历代家训整合

曾国藩家训

皇帝的家训

中国文化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