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鸟网 > 工作心得 >

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

新华网南京12月18日电(潘晓岑)党的十八大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明确要把“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去年以来,江苏省文明委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八礼四仪”为重点,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人通俗易懂、易学易做,引导未成年人加强文明礼仪素养,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这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根据省市文明委要求,涟水县坚持以“以德育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成长时期空,本着贴近实际、方便易操作、统一标准的原则,从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载体搭建、考核把握等方面大力有序推进“八礼四礼”。

首先,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主体实践。涟水从全县实际出发,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创新探索教育活动模式。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一定成绩,呈现新亮点。江苏教育网以《加强未成年人礼仪教育》为题,报道了淮安市涟水县的特色做法。淮安宣传以《涟水文明礼仪345工作法》为题,特别推荐了我县的“345”工作法。

加强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环境,强调礼仪。全县中小学发挥校园文化阵地作用,利用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营造“学礼仪、讲礼仪、演礼仪”的良好风尚。县实验小学利用学校广播站、知识长廊、教室、校园墙等载体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使整个校园成为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礼仪教材。该县南门小学利用电子屏、黑板报、手抄报,全方位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涟水快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坐公交车要文明》和长篇报道《践行“八礼四仪”让学生知书识礼》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培养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广泛关注,增强了他们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规范的责任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深化礼仪主题教育,践行社会礼仪。县文明办牵头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积极开展文明祭祀等社会实践活动,安排“礼仪教育报告团”和“五老宣讲团”到全县中小学巡回宣讲礼仪知识。全县中小学根据自身特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许继中心小学围绕学校“三心”(爱、孝、责)教育,借助“星光校园”平台,开展小学生德育活动。郑良梅高级中学开展了师生参与编写学校文明礼仪“三字经”的活动,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授文明礼仪。前进镇中心小学开展了“讲名人礼仪小故事”活动。通过“孔融做梨”“总理道歉”“列宁让位”等名人礼仪小故事,让学生懂得了伦理道德,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

创新礼仪教育形式,知行统一理解礼仪。经过尝试和改进,形成了具有涟漪特征的“八礼四仪”的“三四五”工作法,即“三小点”。在组织活动时,要遵循“更小”、“更近”、“更实用”的原则,根据入学、成长、青年、成人的不同阶段,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教育。“四种形态”,开展读书、演讲、竞赛、评优活动。阅读,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礼仪常识和励志短文;讲,每周四组织学生观看“讲”的活动,谈谈学习文明礼仪后的感受;竞赛,组织学生开展以“践行八礼四仪做有德之人”为主题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评价,开展“最美文明礼仪”评选活动,考核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程度,建立学生个人文明程度量化评价体系。“五个过程”,主题班会时,按照读一本各自学校编的文明礼仪三字经、看一部文明礼仪专题教育片、出版一份礼仪规范手抄报、讲一个文明礼仪感人故事、做一件文明礼仪事(志愿者之旅)的过程进行。

其次,是加强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经验。涟水县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条主线,以认知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从大处着手,从小处着手,全面推进我县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把“以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孩子的日常言谈举止中,落实到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中。

多媒联动,加强舆论引导是基础。在现代信息社会,舆论宣传的力量渗透并作用于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善于选题、提炼、挖掘、引导等功能,把未成年人认识礼仪、践行礼仪、敬礼的“日常过程”展示为一个培育价值观的“生动”过程,引导礼仪教育虚化、僵化、低俗。充分利用涟水日报、涟水新闻网、涟水好人网等载体,整合“爱、善、诚、勤、俭、美”六大理念和价值取向,通过专题报道、评论、深度解读等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使礼仪教育中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加鲜明、突出、深刻。

创新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是前提。文明礼仪教育应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诸多方面。学校要利用好校园橱窗、操场围栏、班级公告栏、电子显示屏、广播电台等阵地,宣传解读“八礼四仪”的具体内容,形成浓厚的学习礼仪氛围。要区分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模式,把文明礼仪打造成学生容易理解的童话、童谣、故事会。要梳理提炼中华文化和涟水地方文化中“以礼养德”的思想精髓,使之体现在“我们的节日”、“童声中国”、“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中,切实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畅通渠道,加强家校合作是关键。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培养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缺一不可。要切实解决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问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培育作用,形成教育合力。要通过“家长学校”和“学校交流”平台让家长了解文明礼仪规范的内容,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要组织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行动。

完善机制,加强评价是保障。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灵活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没有相关考核制度的跟进,就很难形成真正的效果。要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文明礼仪教育评价体系,落实“德育为主”、“德育优先”的理念。对学生而言,要增加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对于学校来说,要把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教职工而言,要把文明礼仪教育在教学和管理中的成效纳入工作考核,以教职工示范为动力。要结合“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促进学生“以礼修身,行礼仪”。同时,要把礼仪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接待人群等开展专项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礼仪教育成果的平台。